共读|《爱和自由》- 第三章 创造力来自哪里?-03天

作者&投稿:顾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爱和自由

作者: 孙瑞雪
领读者:博庚

01 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

02 事实上每个生命生来就是独特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被泯灭了。

03 所谓一个人的状态好,就在于他对世界的感知非常独特,和别人的不一样。

04 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

05 共同的东西不能用共同的时间教,即使能用,那也是小学及以后的事,那时儿童的精神胚胎有个变化,能把感觉点转向成人招引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年龄越大就越强,但儿童在小学时差别还比较大,必须要把握好,在没有差别的教学中保护差别。

06 我们在成长中的每个敏感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指导,我们甚至没有在自己发展时得到尊重,我们深深的、独到的思维能力丧失了。

07 假如我们今天都能做到尊重儿童,让他们符合人的自然发展法则成长,他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是富有创意的。

08 这就是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这就是创造力。这个能力来自内心,这个能力恰恰是童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自己形成的。

09 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

关键词:个性,创造力

曾听过这样的说法——每一个天才,都是偏执狂,这里偏执一定意义上代表个性和自我。接受大众化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价值观,标准,思维模式是雷同的。雷同的情境下很难创造出新奇与创意。只有当他与众不同时,即有个性,才能够创造出与常人不一样的,超出常人理解的东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备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然而,在成长过程中,被成人干扰和压制,慢慢的被磨灭掉了个性,沦为没有个性的普通人,同时也失去了创造力。

在孩子的每个敏感期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指导,让孩子遵从「 精神胚胎」的指引自我构建,自我生长,塑造自我独特的个性,也就有了创造力。

@ 静舍瑜伽 张蓁:

所有的认知源于感知,儿童的感觉源于内部,在他们有感觉的时候,再赋予概念。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去灌输知识,原来如此。。。

———————

@ yt:
关键字:个性,独特,创造力

个性等于创造力。

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每个生命生来就是独特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被泯灭了。因为我们没有我们的思想,我们随大众,随大流,大概这样做会使我们有安全感。可是我们却扼杀了孩子的独特性。

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就是创造力。

读后感: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着适合自己运转的系统的独特世界。我们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和邻居家孩子一样。有些方面,如知识、道德等方面可以相同想通。但是,其他方面(如感知、认知),我们更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尤其是幼儿期和小学期。

———————

@ 颜涵:
原来个性等于创造力,可是个性绝对不是调皮捣蛋,而是思维上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想想小时候总是有几个特别调皮捣蛋的机灵鬼,就因为机灵小聪明特别多所以特别容易讨老师喜欢,现在想想那些不是有个性,我们的个性好像在不知不觉中泯灭干净了

———————

@ 滑板高手 :
首先得接受孩子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学前教育中要注意发展和保护孩子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得到发展,就是他对事物的感觉能力得到锻炼加强产生创造力。

———————

@ 陈莹莹:
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泯灭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大概就是我对这章的一个总结吧。书中有一段假如我们今天都能做到尊重儿童,让他们符合人的自然发展法则成长,他们每个人可能都是富有创意的。那么这个世界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有点转牛角尖,儿童的模仿能力也特别强,如何去保证成人的世界不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反面”的东西呢?相信接着后面阅读应该会有我想要的答案吧[偷笑]

———————

@ 抬头微笑🐬:
生命的高贵就在于你的生命跟其他任何生命都不一样。对世界万物的感知也跟别人不一样。

一个蒙特梭利教师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当她拿出一样教具,这个班里只有一两个孩子对她感兴趣,而不是全班孩子都扑上去,那你教育的第一步就达到了!

个性不是调皮捣蛋,胡思乱想。

———————

@ 易明秀:

第一次看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这本书时,就特别欣赏蒙氏教育;再次看《爱和自由》,真的很庆幸把女儿送到玛莉亚·蒙台梭利儿童之家上幼儿园。

———————

@ Nimo:

由于我中秋也去外地参加了一个课程,错过了前几天的打卡,孙瑞雪的爱与自由,我之前家里也有一本比较早的版本,然后之前也是略读了一下就放在书柜去了,今天把第一章和第三章读了一下,我来谈一下我的感受

———————

@ 美筱:
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就是有独特思维见解,感知,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但当前的教育没有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导致目前教育现状,因此我们要尊重孩子内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

@ R陈:

放假三天各种外出活动,陪娃。今晚终于有时间把前两天刚拿到的书好好翻翻,正式开始阅读📖。

今晚看了前面第一,二章,已经感触良多(原谅我没有像其他前辈一样已经读到第三章😂我会努力赶上进度得)。

第一章开篇告知我的“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坦白说我到现在还是似懂非懂,我可能需要后面更加耐心学习才能了解这一概念。

学习《爱和自由》之前一直都认为让孩子接受信息和印象的方法除了培养兴趣就是需要不断机械学习,“潜移默化”的把信息注入他们脑海中……

这本书第一二章读完发现自己之前的教育方法似乎不太正确了😂“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原来儿童6岁以前都还是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来感觉学习的。

———————

@ 静舍瑜伽 张蓁:
心得:“所谓一个人状态好,就在于他对世界的感知非常独特。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就是创造力。”

读到这里,觉得之前自己很多时候象机器人,打压自己的感觉或者根本不去感觉,不从众就很没有安全感,但是心里又知道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痛苦纠结特多。看书才明白,原来跟随这个感知才会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唉,那么久以来,真是本末倒置,心脑颠倒。[猪头][猪头][流泪][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