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一共重建过几次?

作者&投稿:大季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安门一共经历过几次重建?~

此门在明朝时期称承天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第一次重建
明天顺元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焚毁;时隔8年,即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也奠定了今日城门的形制。

第二次重建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并更为现名,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第三次重建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为彻底解决城楼几百年来积存下的种种问题和不安全隐患,中央决定将旧城楼拆除,按原规模和建筑形制重建新城楼。那次城楼重建,是新/中国成立后整修规模最大、较彻底的一次。重建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门比原来高了83厘米,通高34.7米(原高33.87米)。

扩展延伸
从此门到大清门(明朝称大明门、中华民/国称中华门)之间的千步廊形成占地几万平米的T字型宫廷广场,其东、西两次还各设一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国家主要统治机构六部及各院即设在此。这里是帝国统治机构的中枢。

此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称为“金凤颁诏”,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都要启用天安门。皇帝平时一般不走此门。只有每年去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此外,明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审要犯(“秋审”)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 皇帝只有每年去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足见其在统治者心目中显赫的政/治地位。

此门还是“金殿传胪”的场所。每逢殿试后的两天,皇帝召见、传呼新中进士们的姓名,这叫“传胪”。考中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插上金花,身披红绸,骑马游街,以谢皇恩。此门唯独皇帝可以出入,而且只能出入喜事,绝对禁止出入丧事。

天安门一共是维修过五次。不过那都是清朝以前的事
楼主想问的是解放后的天安门重修吧?
解放后至今的天安门重修是再1970年,严格说是重建。

天安门一共重建过三次。

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并领衔重建了承天门。此次重建后的承天门,只是由原来的东西宽5间、南北进深3间,扩大为宽9间、进深5间,形制上由原来的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

承天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是当时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一座门楼。本次重修,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康熙年间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一致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当时的北平市政府动员全市人民对市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诞生。

扩展资料:

据史书记载,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命名承天门。明朝天顺年即1457年7月,承天门遭火灾,城楼焚毁。

1465年明宪宗派工部尚书自圭重修承天门,由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基本上有了现在天安门的规模。1644年,承天门又毁于兵火。第二年再次重修承天门,6年后竣工,从此正式改名为天安门。

邢台地震后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严重具有550多年历史的天安门城楼,由于兵火战乱,长期失修,建筑结构已严重坏损变形,主体已严重下沉。

新中国成立后虽经多次维修加固,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1969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6到7.5级强烈地震,使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更甚。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天安门城楼。

按部队编制组成了施工队伍天安门城楼结构复杂,工艺难度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成了由总参、北京卫戍区、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被指定承担这项任务的是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

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选派了一批根红苗正、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其中大部分为党、团员,他们按部队编制,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5个施工队,当时的八级木工姚来泉就是木工连的组长。

8天搭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施工“天棚”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高32米,要将这么大的建筑物整个罩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用钢管搭架,需一个月。架子工人用杉蒿绑在一起,层层连接,用苇席搭起天棚,除留出送料的循环马道外,整个城楼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丝毫不露。

搭起这个堪称世界之最的“天棚”,仅用了8天时间,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他们又在中山公园内临时建起一座锅炉房,上下水管道直通城楼,苇席四周铺设了几层取暖管,尽管隆冬,棚里仍然温暖如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35年前秘密重建天安门



首次始建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当年承天门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么壮丽,而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楼,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

一次重建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

二次重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第二年再次重修承天门,6年后竣工,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

三次重建

1969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6到7.5级强烈地震,使具有550多年历史、长期失修的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更甚。1969年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经112天秘密施工,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起了天安门城楼。

数次修缮

。。。。。。

各历史时期的天安门

为什么天安门属于建筑物?
答:天安门是中国象征性的建筑物,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雄伟壮丽,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杰出的代表作。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的交汇处。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初称“承天门”,明朝时两次毁于雷击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清世祖福临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雄伟...

关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资料
答: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天安门广场,北京市中心地带,中国政治活动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2009年,天安门城楼为迎接新...

工人揭开屋顶琉璃瓦后激动,天安门在哪一年被拆重建?
答:天安门原名承天门,意为“承天启命,受命于天”,表达了当时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美好祝愿。它的设计者是明朝时期大工程师蒯祥,他们家世袭工匠职位,他这一代曾经做到了工部侍郎,主管天下的大工程,曾主持修建过北京皇宫、皇宫前三殿、长陵、献陵、隆福寺,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

清朝对北京城有着怎样大规模的修建?
答:清朝时期的北京城,与明朝时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缮。1754年,乾隆扩建了天安门前的宫廷广场,1760年竣工。增筑长安左门外围墙,长安右门外围墙,各设3座门。除此之外,个别城门名称有所改易。清军占领北京并决定在此建都后,就立即着手修复北京宫室。1644年,顺治皇帝命人重建...

1968年到1971年中国发生过什么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
答:1969年12月,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开工。1970年3月30日,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竣工。 除重建城楼外,还有东西卷棚和城台加高、女儿墙减薄、标语板更换、电梯安装等附属工程,同时还增设了供电照明、上下水、热力暖气、电话、电视广播、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据统计,有中央和全国21个省市的216个部门参与,施工...

天安门城楼哪个年代建造的?
答: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并领衔重建了承天门。此次重建后的承天门,只是由原来的东西宽5间、南北进深3间,扩大为宽9间、进深5间,形制上由原来的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承天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是当时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一座门楼。本次重修,也奠定了天安门的...

天安门的名称怎么来的?为什么还有地安门?
答: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再次被毁。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天安门广场的历史?
答: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的朱启钤启动改造旧都城计划。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修筑沥青路、瓮城等,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变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开放空间,威严、神秘的皇权被消解。正因为朱启钤对天安门广场进行的第一次改造,天安门开始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广场。民国十七年(1928年),蒋介石北伐胜利。七...

天安门于明朝哪年建成?又于哪年毁于火后重建?
答: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顷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