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一书中塑造的少年形象很多,除了谢道韫和陈元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和故事。

作者&投稿:宇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世说新语问题:不难看出谢太傅和作者都认为谢道韫的说法好,那么你认为哪个说法更好?为什么?~

谢道韫更好。因为比喻恰当形象

一、原文引用:
1、方正第五之一、元方答客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陈太丘(寔)和朋友相约外出,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等你好久都不来,已经走了。”朋友就大怒说:“真不是人啊!和人约好出去,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你和我父亲约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却没来,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不懂礼貌。”朋友很惭愧,下车来握元方的手(想表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2、言语第二之七十一、咏雪之才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谢太傅(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召集家人,给晚辈们探讨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起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人物分析:
1、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谢道韫写出的是神似写出的是一种风流态度柳絮如无根之物恰似当年渡江侨居的世家大族也有一段风流意味和忧伤贴合心境。
“柳絮”一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2、陈纪七岁时的故事,虽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雅量第六之四、此必苦李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一群小孩一块儿玩。发现路旁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小孩们都争先恐后,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里没去。有人问他,他答道:“树在路边,结了那么多果子却没人摘,这肯定是苦李子。”摘下一尝,果然如此。
雅量第六之五、了无恐色
(原文)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译)在宣武场,魏明帝让人和拔掉牙的老虎搏斗,百姓可以随便围观。王戎才七岁,也来观看,期间老虎攀着栏杆吼叫,声音惊天动地,围观的人都惊恐地趴到地上,只有王戎站立不动,毫无惧色。
最集中是在夙慧一门中。
夙慧第十二之一、蒸饭成粥
(原文)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记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译)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夙慧第十二之二、何氏之庐
(原文)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译)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像个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的妈妈在宫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马上让他回去了。
夙慧第十二之三、长安远近
(原文)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晋元帝(司马睿)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晋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晋元帝把王室被迫东渡的事情告诉了他,晋元帝问晋明帝:“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晋明帝回答:“太阳远。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这是显然可以知道。”晋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第二天,晋元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晋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晋明帝答道:“太阳近。”晋元帝脸色大变,说道:“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晋明帝答道:“我抬起眼睛就可以看到的是太阳,不能看到长安。”
夙慧第十二之四、衰宗之宝
(原文)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译)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孙子和外孙,年龄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顾和高兴得离开座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
夙慧第十二之五、不须复褌
(原文)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褌。”儿曰:“已足,不须复褌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译)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你先穿着短袄,以后再给你做夹裤。”儿子说:“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了。”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夙慧第十二之六、不减先帝
(原文)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帝曰:“昼动夜静。”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
(译)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着五六层的绢衣,晚上却盖着两床被子。谢公(谢安)劝告他说:“圣上应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规律。现在白天过冷,晚上过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孝武帝说:“白天动,晚上静。”谢公出来后赞叹道:“圣上的义理不比先帝差啊。”

《世说新语》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也就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例如: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任诞》)这种任诞表现了对竹的妙赏,以及对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对竹的爱好中寄托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又如:晋文王功德盛大,座席严...

世说新语第一则人物特点
答:当初登上公车,手持缰绳,第一次赴任当官之时,就心怀澄清天下的志向。他去豫章做太守,一到赴任之处,就问旁人:“徐稚在哪儿?”想要去拜访这位“南州高士”。掌管文书的主簿回应:“众人希望太守大人先到官署视察工作。”陈蕃说:“想当年周武王刚战胜殷商,马上就去拜访贤者商容,连休息都顾不上。我...

世说新语 古代少年轶事两则
答:「注释」①钟毓、钟会:魏太傅钟繇的两个儿子.钟毓,字稚叔,官至廷尉,青州刺史.钟会,字士季,官至司徒,以谋反罪被杀.②浆:水 「译文」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美名,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于是下令召见.见面...

世说新语中十个人物形象分析
答:这种说法见于《晋书·嵇康传》及《世说新语·任诞》竹林七贤条。陈寅恪认为,“竹林七贤”的活动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产“竹林”,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出自《论语》中“作者七人”的事数,有标榜之义。“竹林”之辞,源于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

论《世说新语》中魏晋人的审美情趣
答:他指出魏晋妇女在很多方面冲破了旧礼教对她们的藩篱,掀起了一次妇女解放的波澜;蒋凡的《世说新语研究》一书第六章,则从魏晋士人的婚姻和家庭方面入手探究女性的地位问题;王守华的《世说新语发微》一书从婚姻、家庭以及学识来谈论女性形象较为全面;而范子烨与李杰都开始关注魏晋女性不同于以往的“新”形象、“新”...

世说新语 期行得主人公是谁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答:②观点二(元方失礼):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何况对于长辈,是应该持以尊重之态的,怎么能够如此不讲礼节?对方知错后,怎能“入门不顾”?怎样对待客人,比如我会对他说:我的父亲虽舍你而去,那是因为...

[关于咏雪的问题*3]世说新语两则中的咏雪塑造了一位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
答:谢道韫 将雪比作柳絮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介绍身份既暗示了谢安对谢道韫的赞同又体现了她很有才华

曹操在《世说新语》中是什么形象
答:在《世说新语》中,曹操虽然奸诈但是不失为一代豪杰,有关的文章如下: 《世说新语》中所凸现的曹操人格形象透析 摘要:对于曹操的评议,历代就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褒有贬,有赞有骂;有的认为是拨乱治世的英雄,有的则认为是篡位自立的奸臣;有的认为是安邦国的一代文人英豪,有的认为是误国伤民的历史罪人。《世...

《世说新语》中有哪些关于“聪慧孩子”的故事(文言文)?
答:1、原文 钟毓、钟会稍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2、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

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答:《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