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

作者&投稿:菜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短的数学小故事~

1、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
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2、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3、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4、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
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5、阿基米德有许多故事,其中最着名的要算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那个洗澡的故事了。
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
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
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暑假作业。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这道题是这样的:
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面积的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我妈妈的一个同事来了。他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于是,他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条外另一条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 19=2+17 11×2×17=374(立方厘米)
后来,我又用我本学期学过的知识:分解质因数验算了这道题,结果一模一样。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唐僧师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长时间,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

“>”、“<”和“=”的本领

很久很久以前,数学王国里乱糟糟的,没有任何秩序。0~9十个兄弟不仅在王国中称王称霸,而且他们彼此之间总是吹嘘自己的本领最大。数字天使看见这种情况很生气,于是就派“>”、“<”和“=”三个小天使到数学王国,要求他们一定要让王国变得有秩序起来。

三个小天使来到了数学王国,0~9十兄弟轻蔑地盯着他们,“9”问道:“你们三个是干什么的?我们的王国不欢迎你们。”

“=”天使笑了笑说:“我们是天使派到你们王国的法官,帮助你们治理好你们的国家。我是‘等号’在我两边的数字总是相等的;这两位是‘大于号’和‘小于号’他们开口朝谁,谁就大,尖尖朝谁,谁就小。”

0~9十兄弟一听他们是数字天使派来的法官,以及“=”的介绍,都乖乖地服从“>”、“<”和“=”的命令。

从此以后,数学王国越来越强盛,而且有着十分严格的秩序,任何人都不会违反。

小朋友们,你们说“>”、“<”和“=”的本领大不大呢?

“0”的故事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淘气的数字“3”

自然数家族中最调皮的要算数3了。由于他个头长得比较矮,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3”。

小3 走路从都不好好走。他走起路来连蹿带蹦,饿时身体往前走眼睛却往后瞧。

这一次,小3又歪着脑袋一溜烟地往前跑,“咚的一声和一位白胡子老爷爷撞了个满怀。

白胡子老爷爷于;“小3 ,你又到处乱跑,撞了车碰了人多不好。”

小3 不以为然地说:“撞一下没事,到处跑一跑多自地呀!”

“没事?从现地起你再撞着谁,异将和谁作一次乘法,不信,你异撞去吧。”白胡子老爷爷用手指了一下小3,异不见了。

“撞着谁就和谁作一次乘法?嘻嘻,这倒挺好玩,我要撞一撞,试一试。”小3 说完就往前跑。

远远看见数2坐地一块石头上,小3低头朝数2猛撞过去。只听“咚”的一声响,地上冒起一股白烟。白烟过后数2没了,小3也没了,坐地石头上的却是数6,小3呢?原来小3和数2 被一个乘号“×”紧紧箍地一起,变到数6的肚子里去了,2×3=6.

数6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土,朝偶数村走去。小3 一看数6往偶数村走,就着急了。他喊道:“不对,走错方向了,我不住地偶数村,我是奇数,我住地奇数村。”

数2说;'你嚷嚷什么!谁让你撞我,和我作乘法来着。任何一个奇数只要和我数2相乘,立刻就变成偶数。”

小3 惊奇地说:“你那么厉害?如果偶数和你作乘法呢?”

“偶数和我数2相乘,当然还是偶数。一句话,任何一个自然数和我相乘,都将变成为偶数。”

小3 唉求说:“数2帮帮忙,你是偶数,我是奇数,咱俩没关系,咱俩一起使劲,挣脱开这个乘号吧。”

数2摇摇头说:“不对!谁说咱俩没关系?你好好想一想,你小3 除了是奇数,还是什么数?”

小3 想了一下说:“我除了是奇数,还是个质数。你知道什么 是质数吗?质数就是除了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外,再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那种自然数。1除外,1不算质数。” 数2说?“我也是质数呀,和你是一家子。”

“骗人!我有许多质数朋友,比如5、7、11等等都是奇数。你数2 是偶数,怎么会是质数呢?”

“是不是质数,应该用质数的定义来衡量。我数2除了能被2和1整除外,不能再被其他自然数整除,当然 是质数娄。”

小3想了想说:“对!你符合质数定义,你是质数。”

“我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也是最小的质数。”

“对!”

“我还是自然数家族中最小的偶数。”

“骗人!最小的偶数是零。”

“零虽说比我小,但是零不是咱武自然数家族中的成员啊!”

小3恍然大悟,点点头说;“对!零不是自然数,自然数是从1开始的。”

“一、二、三!”小3向数2 招招手说;“再见了,自然数家族中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偶数。”

小3又开始跑了,他一面跑一面想数可撞不得!一撞偶数,就变成偶数了,可就回不了奇数村啦。

小3只顾想事,一不留神和数5撞地一起,一股白烟过后,3×5变成了15。

小3 高兴地说:“撞上奇数可没事,三五一十五,结果还是一个奇数,一点没变。”

数5嘟囔地说:“什么一点没变啦!你数3是著述,我数5 也是质数,咱俩相乘变成了15,15可不是质数。”

小3一摸后脑勺说:“对呀!和一个不是2的质数相乘,虽说乘积还是个奇数,但是已经不是质数了。唉!说真的,咱俩相乘之后变成了什么数了?”

数5说:“咱俩相乘得15 ,这15除了可以被1和本神整除,还能被你—3,我—5整除,这样的自然数叫合数。”

“变成合数了,那我可不干。”小3 使劲挣脱了乘号,又低头猛跑。“咚”的一声,又撞到了一个数。

一股白烟过后,小3 摇了摇脑袋发现自己并没变,还是数3.怪呀!我明明撞上了一个数,怎么没发生变化呢?难道是地作梦?

只听一个数地自己肚子里说:“你撞着我了。”

“你是谁?”

“我是1呀!”

“噢,我想起来了。”小3 说,“任何一个自然数和1相乘,还得原来的数。数1这个性质真奇特。”

小3连蹿带蹦又往前跑,眼看就要撞上站地前面的一个数了,突然,一个人把他拉住了:“不能撞他,危险!”

小3一看,拉他的人正是那个白胡子老爷爷。小3不服气地说:“为什么不能撞?偶数、奇数我都撞过,他有什么了不起?我偏要撞。”说完又低头往前冲。

白胡子老爷爷说:“你看看他是谁?待前面的数一回头,把小3吓了一跳,原来他是数0。

白胡子老爷爷说:“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你如果冒冒失失地一头撞到0的身上,和0作乘法,可就永远变成了0,再也看不见你这个小3了。”

小3听了这番话,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赶紧向白胡子老爷爷一鞠躬说:“感谢您救了我一条命,我今后再也不到处跑了。老爷爷,您到底是谁呀?”

“闯一闯也好,使你他了不少见识,对自然数的乘法有了更深的了解。不过,你还要认真地读书和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你要问我是谁呀?你来看。”一股白烟过后,出现了一本很大的数学书。啊!白胡子老爷爷原来是数学书变的。

最古老的数学趣题

在七间房子里,每间都养着七只猫;在这七只猫中,不论哪只,都能捕到七只老鼠;而这七只老鼠,每只都要吃掉七个麦穗;如果每个麦穗都能剥下七合①麦粒,请问:房子、猫、老鼠、麦穗、麦粒,都加在一起总共该有多少数?

答案:

总数是19607

房子有7间,猫有72=49只,鼠有73=343只,麦穗有74=2401个,麦粒有75=16807合。全部加起来是

7+72+73+74+75=19607

(顺便提一下,在这里不必考虑为什么把不同种类的东西加起来这个问题)。

蜂窝猜想

加拿大科学记者德富林在《环球邮报》上撰文称,经过1600年努力,数学家终于证明蜜蜂是世界上工作效率最高的建筑者。

四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蜂窝的优美形状,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他猜想,人们所见到的、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造成的。他的这一猜想称为"蜂窝猜想",但这一猜想一直没有人能证明。

美密执安大学数学家黑尔宣称,他已破解这一猜想。蜂窝是一座十分精密的建筑工程。蜜蜂建巢时,青壮年工蜂负责分泌片状新鲜蜂蜡,每片只有针头大小而另一些工蜂则负责将这些蜂蜡仔细摆放到一定的位置,以形成竖直六面柱体。每一面蜂蜡隔墙厚度及误差都非常小。6面隔墙宽度完全相同,墙之间的角度正好120度,形成一个完美的几何图形。人们一直疑问,蜜蜂为什么不让其巢室呈三角形、正方形或其他形状呢?隔墙为什么呈平面,而不是呈曲面呢?虽然蜂窝是一个三维体建筑,但每一个蜂巢都是六面柱体,而蜂蜡墙的总面积仅与蜂巢的截面有关。由此引出一个数学问题,即寻找面积最大、周长最小的平面图形。

1943年,匈牙利数学家陶斯巧妙地证明,在所有首尾相连的正多边形中,正多边形的周长是最小的。1943年,匈牙利数学家陶斯巧妙地证明,在所有首尾相连的正多边形中,正多边形的周长是最小的。但如果多边形的边是曲线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陶斯认为,正六边形与其他任何形状的图形相比,它的周长最小,但他不能证明这一点。而黑尔在考虑了周边是曲线时,无论是曲线向外突,还是向内凹,都证明了由许多正六边形组成的图形周长最校他已将19页的证明过程放在因特网上,许多专家都已看到了这一证明,认为黑尔的证明是正确的。

蜗牛爬井

德国数学家里斯曾出过这样一道数学题:井深20尺,蜗牛在井底,白天爬7尺,夜里降2尺,几天可以到达井顶?

分析:如果认为答案是20/(7-2)=4就大错特错了!解这道题的关键是把最后一天爬行的情况与前面几天爬行的情况区别考虑。

解:蜗牛前3天昼夜爬行的高度:

(7-2)×3=15(尺)

最后一天爬行的时间:

共用的时间:

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有一天,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他也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就到找法老了。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就去量金字塔。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维纳的故事

维纳(1894-1964年)是最早为美洲数学赢得国际荣誉的大数学家,关于他的轶事多极了。维纳最有名的故事是有关搬家的事。 一次维纳乔迁,妻子熟悉维纳的方方面面,搬家前一天晚上再三提醒他。她还找了一张便条, 上面写着新居的地址,并用新居的房门钥匙换下旧房的钥匙。第二天维纳带着纸条和钥匙上班去了。白天恰有一人问他一个数学问题,维纳把答案写在那张纸条的背面递给人家。 晚上维纳习惯性地回到旧居。他很吃惊,家里没人。从窗子望进去,家具也不见了。掏出钥匙开门,发现根本对不上齿。于是使劲拍了几下门,随后在院子里踱步。突然发现街上跑来一小女孩。维纳对她讲:“小姑娘,我真不走运。我找不到家了,我的钥匙插不进去。”小女孩说道:“爸爸,没错。妈妈让我来找你。”

有一次维纳的一个学生看见维纳正在邮局寄东西,很想自我介绍一番。在麻省理工学院真正能与维纳直接说上几句话、握握手,还是十分难得的。但这位学生不知道怎样接近他为好。这时,只见维纳来来回回踱着步,陷于沉思之中。这位学生更担心了,生怕打断了先生的思维,而损失了某个深刻的数学思想。但最终还是鼓足勇气,靠近这个伟人:“早上好, 维纳教授!”维纳猛地一抬头,拍了一下前额,说道:“对,维纳!”原来维纳正欲往邮签上写寄件人姓名,但忘记了自的名字……。

数学王国的巾帼英雄

陀螺是中小学生熟悉一种玩具。一只小小的陀螺在桌面上飞速地旋转着。单见它立定一点,一面绕倾斜于桌面的轴急速自转,另一面自转轴又宛如锥体母线般绕着过定点而垂直于桌面的轴线,缓慢而稳定地做公转运动。

陀螺旋转的时候为什么不会倒?在千万个玩陀螺的人中,能正确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大概不会太多。的确,陀螺的转动是十分有趣而神秘的。

陀螺在科学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把旋转着的陀螺抛向空中。它能使自己的轴保持原来的方向。陀螺的这一特性,被用来制造定向陀螺仪,广泛用于航海、航空和宇宙飞行之中。

然而,关于陀螺运动的研究,或者用更有学术味道的话,叫刚体绕固定点运动的问题,却有一段神奇的历史。

公元1888年,法兰西科学院举行第三次有奖国际征文,悬赏三千法郎,向全世界征集关于刚体绕固定点运动问题的论文。在此之前的几十年内,鉴于该问题的重要性,法兰西科学院曾以同样的奖金进行过两次征文。不少杰出的数学家曾尝试过解答,但都没有能够得到成功。两次征文的奖金,依然原封不动地高搁着。为此,法兰西科学院决定第三次征集论文,这使许多素有盛望的数学家跃跃欲试。可是到了评判那天,评委们全都大为震惊。他们发现有一篇文章在无数平凡之中鹤立鸡群。这是一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佳作,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结论,都充溢着高人一筹的才华。鉴于它具有特别高的科学价值,评委们破例决定,把奖金从原来的三千法郎提到五千法郎。

评判结束了,打开密封的名字一看,原来获奖的是一位俄罗斯女性,她就是数学王国的巾帼英雄,一位蜚声数坛的女数学家索菲娅。

打开世界的科学史,科学家中的女性屈指可数,女数学家更是寥若晨星。而在二十世纪之前能够载入数学史册的,大约只有柯瓦列夫斯卡娅一个。而她的奋斗经历则是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索菲娅生于将军之家,由于叔叔彼得的启蒙,她对数学产了浓厚的兴趣。但她的父亲,一位退休了的军人,带着对女性古老的偏见,反对女儿学习数学。在这种情况下,索菲娅只好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偷偷地看数学书。这种神秘的学习气氛,反而增加了索菲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她的进取心更强了,这时她才13岁。翻过一个年头,一本基利托夫的物理书引起了索菲娅的注意,因为基利托夫教授是她的邻居。在翻看教授的著作时,她发现书中利用到许多三角知识,然而三角对于这时的她,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于是她从画弦开始,自己推导出一系列三角公式,这无疑相当于一个数学分支史的再创造!这一超人的天赋,使基利托夫教授惊鄂了,他仿佛看到了一位新帕斯卡的出现。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少年时代曾是世人公认的神童。在基利托夫教授的再三说服下,索菲娅的父亲终于同意她前往外地学习微积分和其他课程。就这样索菲娅得以刻苦学习了两年。正当她渴望能上大学深造的时候,父亲严令将她召回。这位当过将军的父亲怎么也不能理解女儿和数学是不可共容的两个词,况且女儿已经长大成人。

为了继续自己的学业,索菲娅使出了作为姑娘的最为有效的一招。她决定出嫁了,丈夫是一位年轻开明的生物学家。婚后,她与丈夫双双来到彼得堡。可是一到那里,美好的幻影立即破灭,因为当时的俄国大学不招收女生。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常常是事与愿违。结婚,既带给索菲娅欢悦,也带给她苦恼。没过多久,索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当了母亲。幼小的生命,繁重的家务,淡化了她对数学的酷爱。一天,小孩屋里没有糊墙的纸,她就用数学家奥斯特洛格拉德斯基的书撕下来裱糊。没想到这到这些散页中的各种符号,重新燃起了柯瓦列夫斯卡娅学习数学的热情。在丈夫的支持下,她一面买了许多数学书日夜攻读,另一面在彼得堡大学非正式跟班旁听。随着学业的进步,她对深造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公元1870年,年仅20岁的柯瓦列夫斯卡娅毅然决定前往柏林,那里有一所她所倾慕的学府——柏林大学。但是她不知道,在那个时代,歧视妇女的思想并没有国界,柏林大学拒绝接纳这位外国女生。然而柯瓦列夫斯卡娅并不因此甘休,她找到了在柏林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直接向他陈述自己的请求。这位年近花甲的教授迷惑了,他用怀疑的眼光看了看这个异邦的姑娘,然后向她提出了一个当时相当深奥的椭圆函数问题,这是教授前此一刻思考的。柯瓦列夫斯卡娅当场作了解答。精辟的结论,巧妙的构思,非凡的见解!魏尔斯特拉斯震撼了!教授破例答应收她为私人学生。在名师指点下,柯瓦列夫斯卡娅如虎添翼,迅速地成长着。

公元1873年,柯瓦列夫斯卡娅连续发表了三篇关于偏微分方程的论文。由于论文的创造性和价值,1874年7月,哥廷根大学破例在无须答辩的情况下,授予柯瓦列夫斯卡娅博士学位,那年她才24岁。

1875年,柯瓦列夫斯卡娅满怀热情返回故土,但等待她的确是无限的忧愁。沙皇俄国决定不允许一个女人走上讲台,研究机构也没有女人的位置。就这样,这位俄罗斯的天才儿女,令人惋惜地中断了三年研究。而后又因小女儿的出生再次耽搁了两年。1880年彼得堡召开科学大会,著名数学家车比雪夫请她为大会提供一篇文章。她从箱底翻出一篇六年前没有发表的,关于阿贝尔积分的论文,献给大会。然而这篇放置了六年之久的文章,依旧引起了大会的轰动。

1888年12月,法兰系科学院授予柯瓦列夫斯卡娅波士顿奖,表彰她对于刚体运动的杰出研究。1889年,瑞典科学院也向柯瓦列夫斯卡娅授予了奖。同年11月慑服于这位女数学家的巨大功绩,和以车比雪夫为首的一批数学家的坚决请求,俄国科学院终于放弃了“女人不能当院士”的旧规。年已古稀的车比雪夫激动地给柯瓦列夫斯卡娅大去了如下电报:

“在没有先例地修改了院章之后,我国科学院刚刚选举你做通讯院士。我非常高兴看到,我的最急切和正义的要求之一实现了。”

1891年初,柯瓦列夫斯卡娅在从法国返回斯得哥尔摩途中病倒。由于医生的误诊,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她光彩的生命。此时她年仅42岁。

购 物

圣诞节那一天,我与妈妈到百货大楼去买东西。正巧,大楼正在举办返券销售活动,只见标牌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购买服装类每付现金100元,返回礼券80元;鞋类每付100元,返回礼券60元;用具类每付100元,返回礼券40元;所付现金不足100元部分不返券,所返的礼券可在返券销售活动期间在商场内购买任何商品。我与妈妈转来转去,最后,我看中了一双320元的运动鞋,妈妈看中了一套498元的衣服;而我们还要买一套245元的炊具。这时,妈妈对我说:“你不是老说你的数学学得很好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妈妈就来考考你。我们把这三样东西全买下来,怎样买才能最省钱呢?”呵,这可难不倒我:“衣服最贵,得的券又最多,当然先用钱买衣服了,这样就可以得到320元的礼券,用这礼券可以买好我的运动鞋,然后再拿出245元买炊具,还能得80元礼券。而用这礼券还能买一些小装饰品呢!一共用现金743元。”我得意得看看妈妈。妈妈摇了摇头说“你这样不是浪费了80元的礼券吗?”我睁大眼睛:“难道还有更省钱的?”“当然了!”妈妈说。我拿出笔和纸算了起来,一会儿,我又设计出了另一种方案,我急着告诉妈妈:“先买鞋,可得到礼券180元,用这些礼券买衣服,需要补付318元,又得到礼券240元,最后买炊具,将礼券用完再补付5元,这样共付现金643元。比刚才的方案足足又省了100元。”妈妈看着我笑了。我们既花了最少的钱,又满足了自己的心愿。

韩信点兵

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我们先考虑下列的问题: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

首先我们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后再加3,得9948(人)。

中国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即得。」

1、高斯级数小朋友们你们可知道数学天才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高斯在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老师教完加法后想休息一下,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算算看,题目是: 1+2+3+4………+96+97+98+99+100=? 本以为学生们必然会安静好一阵子,正要找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将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想加,也就是说: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但算式重复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过了其他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2、鸡兔同笼你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3、数学优秀小故事:门打开了,进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刘建明先生请他坐下,小伙子自我介绍说:“我是内地的导游,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个旅游团到香港来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住你们酒店。” 刘建明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欢迎光临,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还可以,是个大团。” 刘建明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作为一名导游,于江看出刘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记上心来,慢条斯理的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们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大酒店了。” “您请说吧。”刘建明先生自信的说。 “如果我把我的团平均分成四组,结果多出一个人,再把每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再把分成的四个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当然,也包括我,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刘建明先生马上思考起来,他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没有具体的数字,应该如何下手呢?”他不愧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就知道了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对不对?” 于江先生高兴地说:“一点都不错,就是八十五个人。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人数最少的情况下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好,我们今天就住这里了。” “那你们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个男的,30个女的。” “我们这儿现在只有11人的房间,7人、5人的房间,你们想怎么住?” “当然是先生您给安排了,但必须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个题目,刘建明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两间11人房间,四间7人房间,一间5人房间;女的一间11人房间,两间7人房间,一间5人的,一共11间。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非常满意,马上办理了住宿手续。一桩大生意做成了,虽然复杂了点,但刘建明先生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智斗猪八戒
话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归来,来到郭家村,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大家都把他们当作除魔降妖的大英雄,不仅与他们合影留念,还拉他们到家里作客。
面对村民的盛情款待,师徒们觉得过意不去,一有机会就帮助他们收割庄稼,耕田耙地。开始几天猪八戒还挺卖力气,可过不了几天,好吃懒做的坏毛病又犯了。他觉得这样干活太辛苦了,师傅多舒服,只管坐着讲经念佛就什么都有了。其实师傅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要不是猴哥凭着他的火眼金睛和一身的本领,师傅恐怕连西天都去不了,更别说取经了。要是我也有这么一个徒弟,也能有一番作为,到那时,哈哈,我就可以享清福了。
于是八戒就开始张落起这件事来,没几天就召收了9个徒弟,他给他们取名:小一戒、小二戒…小九戒。按理说,现在八戒应该潜心修炼,专心教导徒弟了。可是他仍然恶习不改,经常带着徒弟出去蹭吃蹭喝,吃得老百姓叫苦不迭。老百姓想着他们曾经为大家做的好事,谁也不好意思到悟空那里告状。就这样,八戒们更是有恃无恐,大开吃戒,一顿要吃掉五、六百个馒头,老百姓被他们吃得快揭不开锅了。
邻村有个叫灵芝的姑娘,她聪明伶俐,为人善良,经常用自己的智慧巧斗恶人。她听了这件事后,决定惩治一下八戒们。她来到郭家村,开了一个饭铺,八戒们闻讯赶来,灵芝姑娘假装惊喜地说:“悟能师傅,你能到我的饭铺,真是太荣幸了。以后你们就到我这儿来吃饭,不要到别的地方去了。”她停了一下说:“这儿有张圆桌,专门为你们准备的,你们十位每次都按不同的次序入座,等你们把所有的次序都坐完了,我就免费提供你们饭菜。但在此之前,你们每吃一顿饭,都必须为村里的一户村民做一件好事,你们看怎么样?”八戒们一听这诱人的建议,兴奋得不得了,连声说好。于是他们每次都按约定的条件来吃饭,并记下入座次序。这样过了几年,新的次序仍然层出不穷,八戒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去向悟空请教。悟空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你这呆子,这么简单的帐都算不过来,还想去沾便宜,你们是永远也吃不到这顿免费饭菜的。”“难道我们吃二、三十年,还吃不到吗?”悟空说:“那我就给你算算这笔帐吧。我们先从简单的数算起。假设是三个人吃饭,我们先给他们编上1、2、3的序号,排列的次序就有6种,即123,132,213,231,312,321。如果是四个人吃钣,第一个人坐着不动,其他三个人的座位就要变换六次,当四个人都轮流作为第一个人坐着不动时,总的排列次序就是6×4=24种。按就样的方法,可以推算出:五个人去吃饭,排列的次序就有24×5=120种……10个人去吃钣就会有3628800种不同的排列次序。因为每天要吃3顿钣,用3628800÷3就可以算出要吃的天数:1209600天,也就是将近3320年。你们想想,你们能吃到这顿免费钣菜吗?”
经悟空这么一算,八戒顿时明白了灵芝姑娘的用意,不禁羞愧万分。从此以后,八戒经常带着徙弟们帮村民们干活。他们又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喜欢。

取胜的对策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著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下面有一个两人做的游戏:轮流报数,报出的数不能超过8(也不能是0),把两面三刀个人报出的数连加起来,谁报数后使和为88,谁就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才能一定获胜?
分析:因为每人每次至少报1,最多报8,所以当某人报数之后,另一人必能找到一个数,使此数与某所报的数之和为9。依照规则,谁报数后使和为88,谁就获胜,于是可推知,谁报数后和为79(=88-9),谁就获胜。88=9×9+7,依次类推,谁报数后使和为16,谁就获胜。进一步,谁先报7,谁就获胜。于是得出先报者的取胜对策为:先报7,以后若对方报K(1≤K≤8),你就报(9-K)。这样,当你报第10个数的时候,就会取得胜利。

蜗牛何时爬上井?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它趴在井底哭了起来。一只癞(
lai)蛤蟆爬过来,瓮声瓮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太高了,掉到这里就只能在这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过了多年了,很久没有看到过太阳,就更别提想吃天鹅肉了!”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喝足了水,就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想着想着,它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在睡觉。它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地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小朋友你能猜出来,蜗牛需要用几天时间就能爬上井台吗?

趣味数学故事:投篮高手

luscky 发表于 2009-01-07 16:00
虽然老师一再强调,写错字的竹简要用刀削一削再写,一直到不能再用了,才能扔进竹篮里,而且绝对禁止在座位上乱投竹简团,要走到竹篮前再扔。可班上的同学个个好动得象猴子一样,都把扔竹简看成是难得的挑战,于是扔竹简投篮居然也成了班级里风行一时的课间游戏。

孔老师是个有办法的老师,他一看禁令不太管用,马上就换了个办法,宣布说:“既然你们这么喜欢投篮的话,干脆明天上午,在山墙边的空地上举行投篮活动,大家玩个痛快。”同学们一听,一致鼓掌,子路、宰予还有我这几个平时的投篮好手更是跃跃欲试。孔老师看我们反应热烈,借机提出了他的交换条件:“除了专门的投篮比赛,平时不能再隔得远远地往竹篮里乱扔东西了。”大伙儿纷纷表示:“没问题!”

冉有心灵手巧,孔老师让他负责准备场地和器材。第二天我们一看,他把竹篮子挂在了墙上,还在前面的地上画了一条石灰线,线上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皮球。冉有解释说:“竹篮子挂在墙上,看得清楚。前面的这条线离竹篮5.8米,就叫做投篮线,这样大家公平。另外,扔竹简太不方便,我用猪皮缝了一个球,大家就用球来投篮吧。”同学们一试,果然非常得心应手,不由得连声称赞冉有能干。

子路先出手,他接连投了10个球,中了6个。我接过他手中的球,投了4个,可惜只中了2个。冉有把我们的成绩都写在黑板上,还计算出了投中率。

第一次
投球数
投中数
投中率

子路
10
6
60%

子卢
4
2
50%

大家一看,纷纷说:“子路真是厉害呀。”我一听就不服气了,才投了4个而已,怎么能说明问题呢?于是我提出来再来一次,子路也同意了。哪知道这一次,他更厉害了,投了20个球,中了18个,我暗暗一算,他的投中率达到了90%!不由得心里有些慌张。轮到我上场了,大家的目光聚焦在我的身上,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我凝神静气,刷刷刷刷,也连投了20个,却只中了17个,正好少一个!冉有正要计算这一轮的投中率,我大叫:“不行,刚才那次,子路比我多投了好几个,这次我也要再投5个!”

冉有看看子路,子路大概是对自己的成绩很有把握吧,点点头示意可以。

我再次投出5个球,这次如有神助,居然全部命中!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掌声,我得意洋洋地举手绕场一周。这时,冉有写出了第二次的成绩。

第二次
投球数
投中数
投中率

子路
20
18
90%

子卢
25
22
88%

我一看,居然还是比子路低,心情一下子降到了谷底,同学们也议论纷纷。孔老师刚才一直不作声,这时他站起来,说:“子卢两次确实都是输给子路的,不过我们还可以算一算看,两次合起来,谁的投中率更高些。”有的同学在叫:“那还有什么好算的,两次都是输的,合起来肯定也是输的。”其他同学听了都不住点头。孔老师只是微微一笑,在黑板上写开了:

总计
投球数
投中数
投中率

子路
30
24
80%

子卢
29
24
83%

同学们爆出一声惊叹,怎么回事?合起来居然是赢了!我和子路更是瞠目结舌。孔老师放下粉笔,说:“直觉有的时候,是不一定对的,你们以后遇到这类情况,要多想想算算。今天倒是冉有设计的这个游戏很不错,用球投篮,干脆就叫‘篮球’吧,还真是蛮好玩的,看来即使是千年之后,这种游戏仍然会有许多人喜欢的。”我也觉得,孔老师的预言一定会成真。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数学小故事有哪些?
答:1、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2、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3、7岁那年,小高斯上小学了。教师名字叫布特纳,...

数学小故事大全最短
答:这样沿袭下来,就有7月前单月为大月,7月后双月为大月,二月28天 2.乘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所以他把加号斜过来表示。3.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器具来计时,名叫刻漏 4.“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有七个...

数学小故事(最短的)
答: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3、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

十位数学家小故事
答: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Top 5: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

数学家的小故事
答:本文将介绍几位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让读者了解他们的人生和成就。陈景润的思考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鲁道夫的圆周率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数学家故事
答:一、塞乐斯的故事 塞乐斯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精明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二、...

关于数学的故事
答:1、数学小故事——找零钱 一家手杖店来了一个顾客,买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张50元的票子,要求找钱.店里正巧没有零钱,店主到邻居处把50元的票子换成零钱,给了顾客20元的找头.顾客刚走,邻居慌慌张张地奔来,说这张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邻居赔偿了50元.随后出门去追那个...

数学小故事50字
答: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高斯已经算 出来了,高斯告诉大家他算出的答案:5050,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2)陈景润.他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用掉几麻袋的草稿纸,证明了离哥达巴赫猜想(1+1)最接近的(1+2)....

关于数学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答:关于数学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有:1、多少只袜子才能配成一对 关于多少只袜子能配成对的问题,答案并非两只。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在冬季黑蒙蒙的早上,如果从装着黑色和蓝色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它们或许始终都无法配成一对。虽然不是太幸运,但是如果从抽屉里拿出3只袜子,肯定有一双颜色是一样...

小学一年级趣味数学故事
答:1、小松鼠创造的数学:春天到了,小树苗都冒出了嫩芽,嫩绿嫩绿的,多么的可爱。这是小松鼠秋天种下去的,它们一共种了5行,每行3棵。一天,松鼠妈妈说:“孩子们,我们种下的苗儿都长成了吗?”小松鼠蹦蹦跳跳地说:“对啊,妈妈,都长成了呀!”可是,小松鼠数来数去就是数不清有多少棵?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