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为什么说是用暴力手段

作者&投稿:徵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辛亥革命过程...简单一点说..~

辛亥革命过程: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
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的目标,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来说,毫无疑问是要模仿美利坚合众国的政治架构重建中国政治体制,但是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从孙中山开始闹革命起,模仿的却是法国大革命。
即用暴力手段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所以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不惧牺牲,一次次失败,依然一次次继续,用武装暴动为中国历史发展营造了一个巨大动力。
换言之,如果强调清廷在最后十几年确实有过一些政治改革和政治进步的话,这个改良和进步的动力,不再是列强的压力,而是中国社会内部的压力。
这就是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十几年奋斗牺牲的意义。辛亥革命的前半场,确实是按照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提供的脚本进行的,但是到了武昌起义爆发后,特别是当清廷阵前换将。
起用先前被废弃的汉人高官袁世凯取代满洲贵族出身的陆军大臣荫昌,全权负责处理武昌起义的善后之后。
南北对峙迅速由孙中山所说的满汉冲突转变为汉人之间的对决,孙中山十多年一直倡导的民族革命立马失去合法性、正当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发生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说是偶然的太过片面。
必然性与偶然性在这个事件里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必然性虽然占着统治地位,但是也必须要有偶然性作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二者共同创造了历史。

二、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在很多重要方面改变了中国,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为中国以后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而它的爆发,也是历史的必然。

(1)改良、改革到“革命”的转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力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甲午战争之后,要求在政治制度上进行革新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因此出现了维新派和革命派。
改革、改良的思想均败给了革命的思想,革命的发生便有了一定的必然性。

(2)清朝政府对内腐败剥削,对外软弱无能。
当较温和的改革、改良,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之时,人们最后只能无奈地选择激烈的暴力革命手段。清政府本可以认真进行改革,维持他们的统治,但是清政府各项措施没能给国民带来切实的改革成果,国民为了生存必然会发动革命。

(3)革命派的准备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如果说“上层不能”与“下层不愿”是革命发生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那么革命派所做的准备则是联系这两个的必要条件。资产阶级内部的论战,也为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资产阶级内部的革命派与改良派发生论战,通过论战,革命派的主张越来越占据舆论的主导地位。

2、偶然性
(1)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保路运动随即兴起,并且迅速形成高潮。

(2)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1911年11月9日,由于炸弹的意外爆炸,武昌起义仓促发生。加上革命党的主要领导人都不在武昌,更加说明武昌起义是偶然事件。
综上所述,必然性与偶然性在这个事件里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必然性虽然占着统治地位,但是也必须要有偶然性作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二者共同创造了历史。

所谓暴力革命,就是指用武装夺取政权或变更制度的手段进行革命。反之,一切通过非武力手段进行的制度变革与权力更迭,都是非暴力革命。
在我国,象商鞅变法所进行的封建革命,是通过法律制度等变革措施来实施的,属于非暴力革命。而我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是通过武装起义推翻封建帝制(假如此前的戊戍变法成功完成君主立宪制,则我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属非暴力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样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旧的政权与制度、建立新的政权与制度,同样也属暴力革命(假如重庆谈判后国民党当局不撕毁协定发动内战,而是选择合适时机与合适的方法继续发展谈判成果,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局面,则不会发生暴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国外,法国资本主义革命因为采取了武装斗争形式,属暴力革命;而英国采取的是制度变革的形式,属非暴力革命。
区别暴力革命与非暴力革命,并不涉及革命的领导者是否亲自实施暴力与否,其根本的属性,在于革命的形式是通过和平手段还是武装斗争的手段来完成。

关于革命的含义,人们的理解多有分歧。就新中国成立后理论界所称的“革命”而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以推翻和改造封建王朝为主旨的农民运动,称为“农民革命”。(二)对于通过和平方法实行社会变革的运动,亦可称做“革命”,如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等等。(三)以暴力为手段进行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称为革命。在一些同志心目中,所谓革命,必须同时具备暴力与变革制度两个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他们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言外之意,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无革命可言。三种说法,均有经典根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地说,人们常常把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称做革命。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现存的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就要求通过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及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代之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衡量社会变革是不是革命,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制度。这种社会革命可以是暴力斗争,也可以是和平手段。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就是和平的方法。事实上,社会革命可以采用和平手段,不能把暴力斗争视作唯一手段。当然,我国用和平手段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结果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但不论是采用暴力斗争,或是和平的方法,都只是方法问题,并不决定其是否为社会革命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现在进行的改革,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因此,人们常说,改革是一场革命。甚至对改造自然的重大变革,人们亦称之为革命,如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等等。可见,革命一词的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本人主张将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称之为革命,是从实质而言,倾向于就广义而言的。

武昌起义呀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就是武昌起义,所谓起义指的就是暴力与流血.
至於孙中山的问题,是这样的:
武昌起义,是由武汉一些新军突然间发动的,而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俱在国外,记得是檀香山,他们是武昌起义成功后才回到中国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黎元洪被推上了历史.所以说这次起义和他们关系不大.只不过讽刺的是,他们二位在国内领导的多次革命,如黄花岗起义,镇南关起义,都失败了.
而且就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武昌起义,他也不见得要去杀人.因为历史记住的是领导者,而非冲在前线的战士.

还有,革命一般都是暴力,也就是所谓的武力解决.革命,革去人的命.

事实证明,暴力是维护和平的唯一手段。

个人感觉孙中山对于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其实有些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溥仪逊位的时候他都不在国内。而且当了段时间的临时大总统之后也算是给了袁世凯一个烂摊子,盛宣怀说他喜欢空想而乏实干性,做事不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