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古代文武官员的朝服上面绣的都是什么?各个朝代的,希望大家给予帮助...

作者&投稿:揣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官员 朝服 上绣的是什么图案 详细�0�3~

古代官员 朝服 上绣的是什么图案 历代官服上的等级标志标记不尽相同。"十二章"古制后来被改革掉了。如明代官员的公服用花来表示。一品官用圆径五寸的大独科花,二品用三寸的小独科花,三品用二寸没有枝叶的散花,四品五品用一寸半的小杂花,六品七品用一寸的小杂花。八品九品没有花,大约就是上海俗语所谓的"呒啥花头"了。这是上朝奏事、谢恩时穿的。官员平时办公穿的常服图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鸟类来区别等级高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律用兽类来划分上下不同,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这倒真应了旧时文武百官无非都是皇帝羽翼爪牙之说了。除此之外,冠饰、束带、佩带物等等,在在都以不同形制作等级之分。如清朝冠顶上东珠的多少有无,宝石的颜色大小,从皇子亲王到七品芝麻官,都按身份的尊卑贵贱有严格的规定。八品以下,珠也没有,宝石也没有,只是个光顶子。 花翎翡翠翎管作为现代收藏品,在历次大型拍卖会中均表现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要了解翎管的价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样,例应随官秩(官职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贝子戴三眼花翎,最为尊贵;镇国公戴双眼花翎,为稍次,镇国将军等戴单眼花翎,而亲王、郡王虽然爵位比以上更为尊崇,非蒙皇上特赐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经赐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晋见时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亲王、郡王都不赐戴花翎,这是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亲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贵位,戴翎子由有"纡尊"之嫌。清代有品位的官员之例有花翎者,内廷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等以及领侍卫府官、满员(满族官员)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蓝翎,也就是俗称"野鸡翎子"了。清代的亲王、郡王中赏戴花翎的,仅见于乾隆朝。当时顺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为当了前锋统领,便向皇祖乾隆乞赐花翎。乾隆说,花翎是贝子之制,诸王戴了就会失制。军机大臣傅恒就代为说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儿,以为美观。乾隆这才答应了,同时赐给另一位皇孙三眼花翎,说:都是孙辈,以为美观可也。可知当时诸王想皇上赐戴花翎,并非为了追赶时髦。清代勋臣中,功勋卓著或恩宠有加者,仅仅能够得到皇上赏赐的双眼花翎。比如贤相傅恒、权相和坤、福康安(傅恒之子)等,都只得到双眼花翎,而且,清代定制,外任文职官员无赏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观的直隶知府,受到皇上特别眷爱,古北口大阅兵时,就特乞皇上赏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这这样矮小侏儒样子,都爱戴花翎呀?!"就赏赐给了他。此后,外任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也就屡有蒙恩赐花翎的了。外任武臣中,非军功卓著不可蒙赐花翎。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收复台湾,诏封靖海侯,子孙世袭,而施琅却上疏辞侯,恳请皇上赐花翎。当时,在外领兵的将军、提督都还没有赐给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赐施琅戴花翎。可见在当时文武臣僚小目中,赏赐花翎简直比封侯还要荣耀。正因为此,后来的清代文官对奖戴花翎特别重视。除军功外,非"异常劳绩"不得保奖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过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因修皇族的族谱"玉牒"造成,提调官增庆被奏 赏花翎,这是首开军功之外的"别项劳绩保翎"之例。从此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运事宜、劝捐、抽厘之类,都相率保荐花翎。光绪初年,大保案迭兴,加官加衔,各种新奇花样不可胜举,戴花翎者,满街行走了。这时花翎身价尽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见外地赴任低级官员时,在冠服方面仍有严格规定。若有花翎、蓝翎人员,其翎管不准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带皮子玉者,都要以违例论处。到清末,捐例大开,用钱也可以买到花翎戴,保案内就再没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钱买到花翎的,是广东洋商伍荣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数万金,朝廷无力嘉奖,于是就破例赏戴花翎,一时荣之。后来,鸦片战争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实银一万两,蓝翎五千两;而且参照捐官之项进行折扣。这样实捐银较少,捐翎者遂多。咸丰九年(1859 年)又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每枝七千两,蓝翎四千两。到了后来,每枝花翎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穷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对于今天的收藏爱好者是十分有益的。在花翎当红的清代全盛时期,连缀翎子与冠帽的翎管价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样如旱烟管粗细,长二寸许,圆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端口,中空大如烟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后,翎子就垂在脑背后。除了低级官员翎管只准用红玉外,文武大员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类宝玉、象牙或者玻璃烧制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为时髦盛行,当时价值最贵,如今收藏价值最高。荣禄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里莹澈,从外面看,翎毛纤发毕睹,是一种叫做"玻璃翠"的玉管,当时价值一万三千金。一般勋官高位大员的翡翠翎管也多价值七八千银子。当时一些清水衙门的京官头上花翎儿,有的也就值二三两银子。翎管既然是荣誉、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钻营者自然也就会在这小小的捞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场上送重礼,盛行一种"一套扳翎"的礼品。即在一个礼品盒内,装有一只翡翠扳指和一只翡翠翎管。光绪末年,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尚记述,当时北京玻璃厂"红货之内以翡翠石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价至万金者"。"扳指"又写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层社会时髦装饰品之一。上万两银子的礼物,就这样装在小小一只礼品盒内,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职务也就稳妥到手。百官穿戴清代,皇帝及官员后宫的衣饰多由水晶及珍珠宝石装饰,下面是具体的佩戴规定: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及妃嫔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据等级身份不同,朝珠的质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东珠朝珠,东珠朝珠由108 颗东珠串成,每27 颗东珠又用4 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佩戴朝珠时, 佛头垂于背后,并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串和二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朝珠的构成,有着深刻的含义。108 颗东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持两盘红珊瑚结珠,以示身份特殊。朝服有补,顶戴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文官: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 两;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 岁奉155 两;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 两;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 两;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 两;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 60 两;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 岁奉45 两;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 40 两;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 两;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武官: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 两,加支528 两;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 两,加支444 两; 从二品岁奉53 两,加支324 两;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 两,加支204 两;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 两,加支114 两;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 两,加支72 两;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 两,加支35 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 两;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 两;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举人本来就是清闲官,吃皇家俸禄,替朝廷出力,县官出缺离任或任期满,举人直接代理县务,经上报朝廷可补缺转正,也可另派县官宋朝官服一般是以等级分,一,二品的画龙,三,四,五品是山水,以下是花鸟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 的。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唐朝官员官服主要以颜色为区别。唐代百官的服色主要有紫,绯,绿,清等。唐太宗贞观年间定令:百官之服,三品服紫,四品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高宗上元元年有进一步重申百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此后遂沿革不变,成为有唐一代官服服色的标准。官员袍服的质地、花纹、图案也有区别。七品以上官员可服花纹绫。五品以上官员袍服纹饰图案有雕、鹘、鱼、雁、花草等图案。据《唐会要?舆服》: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虎,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千牛卫饰牛,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玉钤卫饰鹘,左右监门卫饰狮,左右金吾卫饰豸,都督、刺史饰山形纹。德宗时有规定:节度使以鹘衔绶带,取其武毅以靖封内,观察使以雁衔仪委,取其行列有序,冀人人有威仪。此种纹饰图案,各以文、武执掌而规定,时人称之为"袍花"。宋朝则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后赐发的范围更加广泛,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在古代,官服主要有多种类别,主要有常服、朝服和补服,当然还有祭服、丧服等等。在电视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大臣们衣着圆领的袍子并头戴乌纱帽,这样的装扮就是常服。并且,在各个朝代,常服的图案、纹绣和装饰也都不尽相同。在明朝,常服上会用丝线纹上禽类野兽的图案,袖口领口处也都有别致的花纹图腾。常服上的图纹也代表着这个人的身份,像是一品的文官常服上就是仙鹤的图案,二品就是锦鸡,而武官常服上相对而言会是比较凶猛的野兽,像是麒麟等等。朝服的话,一般都是在重大的日期时使用,比如在过年、冬至、祭祀或者继位等等隆重的场合下穿。当然,朝服也是有分种类的,有首服、外衣、足衣、配饰等十多件,像是文官的首服叫做进贤冠,外衣叫做绛纱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衣物,都有对应的衣服名称。补服,即”补子“,又被叫做”补褂“”外褂“,补服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补子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刺绣、织锦和缂丝三种,人们凭借这一块上的图案样式来区分该人的官职与级别,这一服装是在明朝时期出现的,直到清朝也在使用,不过清朝的补服在衣物形式上发生了改变,补服上的图也更加丰富与精美。文官有孔雀、大雁、鹭鸶等,武官则有狮子、豹子、老虎等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并且不同于明朝补服素净的颜色,清朝的补服颜色来得更为艳丽。补服的制作大都是由上级批准的专门机构来完成,工匠们都是手艺高超娴熟的。古代的官服的制作大都会受到限制,若是私自大批量制造官服,则是会被判刑。

  朝服就是古代君臣朝会时所穿的礼服。周代的朝服就是缁衣(缁:黑色)、素裳,腰束缁带,脚着素裤。天子头着皮牟,臣下着委貌冠或玄冠。以后历代,服制都有因革,至清代,朝服一品至四品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缘,各加海龙缘,两肩前后正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积,裳行蟒八,皆四爪。五品至七品色用石青片金缘,通身云缎,前后方襕行蟒各一,中游襞积,领袖俱用石青妆缎。八品九品用石青云缎,无蟒,领袖冬青皆青倭缎,中有襞积,朝珠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均得用,以杂宝及诸香为之。

  朝服虽然可代替祭服用于祭祀,但主要用途还在于朝会,它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周代已有朝服。《周礼·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视朝,则皮弁服。"皮弁服就是最早的朝服。这种衣服多采用细白布制成,衣裳分制,下裳也用白色。和这种衣服相配套,头上也戴白色的冠帽:其制为尖顶,造型像两只手掌相合,名称叫"弁"。

  制作弁的材料,通常用白色鹿皮,所以又称为"皮弁"。皮弁之服不仅用于天子,士以上的男子觐见君王也可用之。由于衣裳采用白色,素而无纹,不能辨别各人的身份,所以特在皮弁上加以区分。具体做法是在皮弁上加以玉饰,天子用五采玉;侯、伯、子、男用三采玉;卿大夫用三采玉;士一级则不用玉饰。另外在玉饰的数量上也有些区别。以示尊卑。

  卿士退朝以后回到府邸,如果要自己听朝,即朝见比自己身份低的人,则不能再著皮弁之服,而要换上一种"缁衣",即以黑布制成的朝服。《诗经·郑风·缁衣》中即有"缁衣之宜兮。"的说法。考虑到人们在读《诗经》时对这句话较为费解,所以汉代的毛亨特地加以注释:缁,黑色,卿士听朝之正服也。"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则说得更加明白:"卿士朝于王,服皮弁不 服缁衣,退食私朝服缁衣,以听其所朝之政也。"

  春秋战国时的朝会之服,大多用黑色布帛制作,其形端庄方正,因称"玄端"。和玄端配套的首服是委貌,这是和皮弁造形相似的一种冠饰,只是不用鹿皮,而代之以黑色缯绢。因为这种朝服是用委貌和玄端组成的,所以"委端"就成了朝服的代名词。

  《春秋谷梁传·僖公三年》:"阳谷之会,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晋范宁注:"委,委貌之冠也。端,玄端之服。"唐扬士勋也解释说:"谓之玄端者,其色玄而制正幅无杀,故谓之玄端。桓公会诸侯,因使诸侯朝己'故服朝服也。"也有将"委端"两字倒过来,称作"端委"的,如《左传·昭公元年》:"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 西汉君臣朝会之服也用黑色,只是在领袖部分缘以绛边。曾经因为替妻子画眉而名噪天下的汉京兆尹张敞说过:"敞备皂衣二十余年,尝同罪人赎矣,未闻盗贱起也。"他所说的"皂衣",就是指朝服。"备皂衣二十余年",就是说当了20余年的官。可见西汉时,尽管祭服制度不甚完备,但朝会之服仍有章可循。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有个名叫田恬的武安侯,穿着一件名叫"襜褕"的衣服上朝,结果被汉武帝怒斥为"不敬",尽管他身份不低,结果还是被免去了侯爵。为什么汉武帝会为了这件事大动肝火呢? 襜褕是一种什么服式?它与朝服有何不同?要说明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谈一谈当时的服装形式。 在周代以前,中国的服装主要采用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制,那时的服装不分男女,全都做成两截:一截穿在上身,称"衣";一截穿在下体,称"裳",裳的形制有点像后世的围裙。在 裳的里面,虽然也穿有裤,但当时的裤子没有裤裆,也无裤腰,只有两只裤管,穿时套在腿上,用带子系缚在腰间。阴私部分则全靠裳来遮挡。到了春秋战国时,中国社会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服制,将上衣下裳合并起来,做成一件服装,名叫"深衣"。由于衣裳被连为一体,一个新的问题随之出现,即衣襟和下摆的处理关系。过去衣裳分制,衣、裳、裤三者各司其职,衣襟与裳裾(下摆)各不相干;现在连属为一,去掉了围裳,下体部分就不容易处理:如果在下摆两边开叉,难免会将遮蔽不甚严密的下体暴露在外:如不开叉,又势必影响走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人们采用了"曲裾"相掩的办法,即将衣襟接长,形成三角,穿时绕在身后,用带系结,从背后看上去好象一个燕尾,这样即便于举步,又无露体之虞。与传统的上衣下裳相比,深衣的穿著要简便得多,而且也更加适体,所以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不分男女尊卑,均喜穿著,有时甚至还用于朝会。

  《礼记·玉藻》中就有"朝元(玄)端,夕深衣"的记载,意思是说早朝为大礼,一定要用玄端朝服,到了夕朝,就可采用轻便一些的深衣。 进入汉代以后,人们的内衣渐趋完善,特别是裤子,也采用裤裆,这时的深衣若再用曲裾绕襟就没有必要了,所以人们采用了直裾--即衣襟相交至左胸后,垂直而下,直至下摆。这种直裾之服就叫"襜褕"。 襜褕出现在民间,最初只用作便服,武安侯田恬为了赶时髦,意然穿著它谒见皇帝,这种既没有围裳遮蔽,又没有曲裾遮掩的服装在汉武帝眼里,当然是"不敬"之物了。
  到了西汉晚期,情况大大改变,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渐渐发现襜褕的优点,越来越乐意接受,并逐渐从便服发展到礼服,进而再发展到朝服。《东观汉记》记公元25年,刘秀登基,即皇帝位,开始了东汉历史。原来在更始皇帝刘玄麾下的骑都尉耿纯见刘玄大势已去,遂率领宗族宾客2千余人归顺刘秀,2千余人全都穿着襜褕。可见到了东、西汉交替时期, 襜褕已在官场中普及,并且取代了传统的朝服。

  襜褕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袍。在东汉时,上自帝王,下及百官,都以袍服为朝服。《后汉书·舆服志》记:"乘舆(即皇帝)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今下至贱更小吏,皆通 制袍,单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说的正是这种情况。从东汉开始,历经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乃至宋明,帝王百官的朝会之服,一直 采用袍制。所用质料多为绛料,因此也怀为"绛纱袍"。其袍多做成交领,大袖,下长及膝;领、袖、襟、裾等部位均缘以宽阔的黑边。与绛纱袍配用的服饰还有白纱中单(内衣)、白裙糯、络 纱蔽膝、白袜、黑舄等。皇帝穿绛纱袍时,一般戴通天冠,文武百官则有进贤冠、法冠、貂蝉冠等首服,戴时各按其职。从汉代开始,文官著朝服时,都要在冠下安插一支毛笔,俗为"珥笔"。

  这种毛笔本来是实用品,插在冠下是为了听朝时记录的方便,后来渐渐变为一种冠饰。唐代仍有此制,专用于七品以上官吏。宋代则稍有改制,削竹为杆,裹以绯罗,并用丝绒代替笔毫,使之立于冠前,名谓"立笔",我们从传世的宋人画像中就可看到这种情况。 从周代开始,凡有重大朝会,特别是君臣之会,所有的人都应穿著朝服赴会,连皇帝也不能例外。三国时,魏明帝为图方便,戴着绣帽,穿着一件短袖便服会见臣下杨阜,结果被杨阜责备了一通"此礼何法服邪?"说得皇帝哑口无言,从此,他不穿朝服不见杨阜。说实话,帝王百官穿着这么一套形制繁琐的朝服上朝,一站几个小时,那滋味一定也不好受。冬天尚可,到了夏天,全身上下,从头到脚,披披挂挂,全被挂满,确实是一种累赘。

  宋代有一名丞相,就因为身体虚弱,在盛暑之日,勉强穿着朝服上朝,结果差点被闷死在朝殿。因为发生了这么件事,所以宋代曾一度规定,文武百官平时礼见朝会例应穿著补褂,但是到了三伏之时,则容许不穿补褂礼见,俗谓"免褂"。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就有这方面反映,如36回所写:"此时六月天气,正是免褂时候,师四老爷下得车来,身上穿了一件米色的亮纱开气袍,竹青衬衫。" 朝服并不是男子的专用之服,女子也可著之,当然仅限于内外命妇。《周礼·天官·内司服》记六种命妇礼服,前三种专用于祭祀,后三种则兼用于朝会。如鞠衣,王后著之以躬亲蚕(主持向先帝祷告蚕桑之事的一种仪式),九嫁,卿妻则用于朝会。王后在朝见天子及礼见宾客时,则服展衣。鞠衣和展衣,就是古代命妇的朝服。 清代后妃、命妇所穿的朝服较有特色,通常由朝袍、朝褂、朝裙等组成。如皇太后、皇后朝袍,共有5种款式,冬用3式,夏用2式。全都以明黄色丝织物制成,上绣金龙、祥云、 八宝及海水纹样。和清代官吏朝服一样,命妇朝袍也用箭袖,即俗称的"马蹄袖"。朝褂是一种无袖背心,上自后妃,下至七品命妇都可穿著,所绣纹样有万福万寿、八宝平水等,使 用时加罩在朝袍之上。朝裙则衬在朝褂之内,也绣有各种吉祥图纹。
  唐代文吏服饰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
  隋唐时期,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仍跟上传统,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却有了新面貌,并且成为了后代服色制度的另一个传统。因此这是服饰史上的重要时代。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男服服饰:

  冕服:祭服,最隆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称朝服。

  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视事时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

  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

  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

  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

  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

  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

  女服服饰:

  大礼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礼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都各部一样

古代官服上有哪些纹饰呢?
答:秦朝受阴阳五行思想认为秦以水德立国,因此秦朝的朝服和皇帝服饰都是以黑色为主。《国语》中记载秦朝...与秦汉时期的皇帝贵黑色不同,从唐朝时期开始黄色就成了皇帝才能在衣服上使用的颜色,而文武百官则视...一般来说官服的颜色、样式、纹绣和配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出当朝的政治思想和皇帝喜好,了解官服的变化...

古代文官一到九品官服图案是什么?
答:文官官服的图案: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官品区分)的。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

明清官服按品衔都绣什么?
答:明代官员服装分朝服、公服、常服三大类,常服即平时上朝、办公所穿,补子只缀于常服上。常服分紫红蓝黑等,紫为宰相国老所穿,红为巡按、府道所着,蓝为知县,都用补子,黑色是衙役门官所穿,无补子,所以有“黑色无补”之说。文职补子上绣鸟,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

清朝官服,为什么文官衣服上画的是鸟类而武馆衣服上画的兽类?有什么深层...
答: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这种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

为什么古代的文武百官衣服上都纹有飞禽走兽?
答:古代的服饰不可以乱穿乱戴,有很强的阶级性。文武百官衣服上往往会纹有飞禽走兽,那是他们地位的象征。尤其是官员的服饰基本绣着各种飞禽走兽,不同的动物代表不同的品级,不论是公服还是朝服都是如此。其实衣服上绣的飞禽走兽的地方名称补子,官服上有一个巨大的“补丁”,飞禽走兽就在这些“补丁”上...

清朝官员的官服上的图案各是什么
答: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文官: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代相比,...

我古代文武官员服饰有何区别?
答:1、补子不同 区分清代官员的品级,最主要是看官服前胸后背所绣的图案,这块方形或者是圆形的图案称为“补子”。贝子以上的皇亲用圆形补子,官员一律用方形补子。一般是文官胸前绣鸟,武官胸前绣兽。2、名称不同 清代文官缀绣的补子分别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

清朝大臣衣服上的图案,清朝官职衣服上图案的意思
答: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官、武官两种。清代官服补子大体与明朝官服补子类似。不过清朝文官补服上的禽鸟与明朝最大区别是清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只有一只,而明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则是两只,明朝和清朝武官补子则都只有一个走兽。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

古时候官服上禽兽纹样的运用,以明朝为例是怎样变化的?
答:一、从“十二章”制度看明朝禽兽图样在官服上的运用 中国古代官员服饰上的飞禽瑞兽最早源于“十二章”...虽然它们都是官员服饰的重要辨识,但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服饰又被重新翻新定制,直到清朝,朝服与明代世界...“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

清代官服上的"补子" 的详细介绍
答:补子的定义: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官品区分)的。补子的起源:相传补子起源于武则天时代(武则天的官吏制度)。一天武则天上朝时赐给官员们绣了花的官袍。因为十分好看,又是御赐之物,所以其他官员纷纷效仿。补子就从这里而来。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