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说自己厌孩子?

作者&投稿:单于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厌孩”情绪真的普遍存在吗?实际上,在公共空间中,“萌娃”一直是人群中的焦点。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未婚未育与“厌孩”有直接联系。当年轻人说“厌孩”时,他们厌的是那些对“熊孩子”吵闹心安理得的“熊家长”。


近年来,高铁上因为孩子吵闹而引发乘客与家长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与前段时间韩国餐厅设置“NO KIDS”标志的新闻交错,引发了公众的热议。
一方面,在公共空间,人们苦熊孩子久矣。与此同时,“厌童症”这一不算新鲜的概念再度被提出,让不少人以为这便是问题的症结。
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援引“厌童症”这个心理学概念,指出这是“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之间的人际交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进一步可发展为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物,同时对儿童的厌弃也会影响到生育观念”,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厌童者是高度自私的“巨婴”,所以无法容忍一个“真婴”。
这样的定论与指责,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关爱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当然是一种普遍共识与社会底线,但将问题归结于人格、道德问题,便转移了重点,无异于制造更深刻的对立。
所谓“厌童”,厌的不是真正的“童”,而恰恰是对“熊孩子”的吵闹心安理得、用道德来绑架批评者的“熊家长”。
一、熊孩子吵闹,与手机外放一样讨厌
想象一下,你所在的一截高铁车厢上,刚好有三五个孩子。
百无聊赖的旅途中、狭小的空间里,心智发展还未完善的人类幼崽,可能会啼哭不止。大一点的,可能随时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动作,包括拍打桌子、大喊大叫等。如果是几个孩子一起,散发的能量的级别可能会上升,就像夏天的雷暴雨般激烈澎湃。
小孩子不像疲惫懒散的大人,他们仿佛有散发不尽的能量,一爆发便有燎原效果,如果把这能量收集起来,大概能有一番作为。迪士尼动画电影《怪兽电力公司》中,就有一家靠收集孩子们的尖叫声来发电的发电厂。

但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家长对孩子的越界行为无动于衷。
几个月前沸沸扬扬的地铁“掌掴门”事件中,不到3岁的孩子用脚踢椅背3分钟,家长并没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提醒或制止。前排乘客被激怒,采取了不恰当的“帮别人教育孩子”的行为,直接对孩子进行大声斥责,引发双方强烈争吵。
现实生活中,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不是熊孩子,而是家长的不作为。大家都知道,那么小的孩子并非“理智人”,正常人大多数都能忍耐一下,期待家长的解释,或者直接向家长表达“管管孩子”的诉求,但得到的回复可能是“你跟孩子计较什么”“ta还是个孩子”。
有时候,孩子吵闹只是为了获得大人的注意,但也许不少养育者已经习惯了孩子的吵闹,于是对孩子的诉求不管不顾。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当有人在网上分享自己被“别人家的小孩”折磨的糟糕经历,为人父母者往往会搬出大道理来说教。在他们眼中,能否把孩子教育好似乎不是关键,而忍耐他们的孩子却成了整个社会的义务。

但这里并非要责怪所有当父母的人。中国高铁在50万人以上的城市的覆盖率达到93%,其运量居于世界第一,它已经成了中国人跨域外出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这意味着你能在高铁二等座车厢里,遇到全国各地各种阶层和处境的父母。
教育环境较好的家庭,也许能科学地回应孩子的需求。美国社会学著作《不平等的童年》一书分析过,中产家庭与孩子交流说的话的数量远远大于底层家庭。比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家庭家长,可能在面对“terrible two”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树立规则和边界,并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怎么做是更棒的。
可以想象,很多父母本身接受的也是粗放式的家庭教育,加上旅途奔波、疲惫不堪,所以孩子并不能得到如此科学的关于规则与边界的教育。
于是,关于在公共场合里“碰到熊孩子”的吐槽以及“如何治熊孩子”的分享,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多数情况下,内容的娱乐性大于实操性,图的还是情绪发泄、吸引流量。

但是厌童症真的普遍存在吗?

实际上,厌童症(pedophobia)本质上还是一种恐惧症(phobia),是焦虑症的其中一类。而我们都知道,焦虑症所引发的攻击或伤害,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体内部而非外部的。

如果真的有“厌童症”,在接近儿童时就有可能产生头晕、恶心、出汗、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颤抖等病理性症状。
此外,如果对现实状况有所了解,便会知道年轻人之所以不想生育,并不是因为厌恶小孩,而是对自己生存处境的压力的一种反馈。生育没有使得人更高贵,不生育也没有。无论是不婚不育的年轻人,还是已婚已育的,都承受着像高压锅一样难以言说的压力。
但网络上经常弥漫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倾向,将一切问题归结于人的道德问题,把出现的问题归结于“世风日下”。
当社会复杂到一定程度时,泛道德话语就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由于道德往往含糊而笼统,当它面临现实问题时,不仅不能解决彼此的症结,甚至就算有人严格遵守“道德”,还是会被其他道德话术所攻击。
一味搬来传统观念指责年轻人自私,将年轻人不婚不育的苦衷与“厌孩”挂钩,只会增加敌意与愤怒,掩盖问题的本质——在经过短短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城市似乎难以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因而出现了空间的相互挤占。
如果真的体谅母婴的处境、关心母婴的权益,在呼吁人们“幼吾幼”之外,更应该思考什么是“幼吾幼式”的公共空间规划与公共服务。
当我们讨论社会如何关爱儿童的时候,归根结底是解决公共场合里个人权益与儿童、母婴权益的冲突,建立儿童友好、母婴友好的社会空间,它并不单纯依靠其他社会成员的自我道德约束,而更需要一个包容、便利的育儿环境。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说“躺平”了?
答: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原因:1. 心态问题: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他们可能会在嘴上说一些“躺平”的话,但实际上他们内心深处还是非常努力的,这是一种心态问题。2. 拼搏精神:现在的年轻人具有很强的拼搏精神,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在实际行动中会非常...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觉得自己懂得多
答:我个人觉得是因为年轻人看戏看多了...各种剧情,直接默认为是自己尝试过,直接默认为是自己经历过。默认自己经验丰富,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说话开始也不三思,觉得理所当然,然而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了什么!!!以为看了旅行节目,自认对某个国家认识不少,看了家庭剧节目,以及自己都他人了解不少!看...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离开家乡也不会想家?
答: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会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新城市工作吧,但是为什么有很多年轻人就算离开了,家乡也不会想家乡呢,因为我觉得现在年轻人的思维改变了很多吧。为什么说思维改变了很多了,因为我们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所以导致我们的很多思想观念,都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我们的年轻人为了赚钱没有几个...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90后自称“佛系青年”?年轻人无欲无求是好事吗?_百度...
答:不要整天埋怨你没有钱这么穷,让别人看不起,问一问你自己做了什么?不能无所追求的,也不能无欲,我们从网上看这些关于佛系的杰作,而佛系也并不是说你对于你的生活无欲无求,一切都随遇而安,我佛系是在你的可控范围内的一些随遇而安,就是对这个结果自己是完全可以把控的。年轻人啊,一定要活...

五千块定律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现状,为什么年轻人逐渐接受自己普通的...
答:二、社会毒打对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每一个年轻人都是在社会当中经历了毒打之后,才能够明白一些道理的,社会毒打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历了社会之后,才能够变得更加的成熟,才能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什么,从而能够继续规划自己的人生。三、不代表着生活颓废。放弃追求更高层次的...

为什么现在小孩子和年轻人(男女都包括)喜欢用老子自称反而那些年纪大...
答:那是因为现在的人都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他们都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称自己为老子。而年纪大的人,他们比较稳重,比较成熟,他不会说老子。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了,他们缺少锻炼。

现在的年轻选手都这么人间真实敢说敢做?
答:大家都知道,在最近的综艺节目中有很多年轻选手都是非常敢说敢做的,这和之前那些老前辈唯唯诺诺、谨谨慎慎的样子是完全不同的。一、现在的年轻人普遍都是敢说敢做的。其实你看现在的年轻人,不光这些年轻选手,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是敢说敢做的,他们有一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在他们看来,做自己真真...

年轻人感觉自己能力很差怎么办?
答:年轻人感觉自己能力很差怎么办 华大基因的CEO尹烨有句话说得一针见血: 真正的愚蠢,是可以忍受几十年不快乐的人生,却不愿意花一年时间去学习,让自己改变一下。 有人因为不想背一本20页的手册,有人可以放弃月薪6000的销售工作; 有人因为不想浪费打游戏的时间,所以他们宁愿忍受月薪2000的拮据,也不愿学点东西充实...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单身呢?
答:说一千道一万,单身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总会有结束单身的时刻,只是早晚的问题。当你遇到一个真心喜欢的人,自然就想结束单身,单身的人都知道,其实还是有很多孤单的时刻,在你尽情享受自由之后,总会感觉到空虚和寂寞,没有人喜欢孤单,只是不想因为结束单身而让自己失望罢了。豆瓣上有个问题:哪一刻让你觉得想要结束单身?

怎么看现在的年轻人都很佛系?
答:“佛系”这个词语是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词汇,用来形容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一般来说,佛系年轻人的特点是比较懒散、不急功近利、不愿意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更注重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自在。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很佛系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 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社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