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分求“机电一体化”相关论文至少5000字 被采用追加再100分

作者&投稿:夙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5000字以上,机电专业论文。带题目!!!~

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其开展趋向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相互浸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开展的必然趋向。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根本构造组成和主要应用范畴,并指出其开展趋向。关键词:机械工业 机电一体化 数控 模块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极大地推进了不同窗科的穿插与浸透,惹起了工程范畴的技术改造与反动。在机械工程范畴,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疾速开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浸透所构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构造、产品机构、功用与构成、消费方式及管理体系发作了宏大变化,使工业消费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开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中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置单元和驱动单元等局部组成。因而,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开展,必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需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进步精度等几方面思索。现代机械产品普通都是以钢铁资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构造上加以改良,还应思索应用非金属复合资料。只要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完成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耗费,进步效率。

  (二) 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进步牢靠性、灵活度和准确度方面,进步牢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防止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向。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开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 信息处置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置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提高应用严密相连。为进一步开展机电一体化,必需进步信息处置设备的牢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牢靠性和分时处置的输入输出的牢靠性,进而进步处置速度,并处理抗干扰及规范化问题。

  (四) 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普遍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 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停止通讯,必需使数据传送的格式规范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规范规格不只有利于信息传送和维修,而且能够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努力于开发低本钱、高速串行的接口,来处理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规范化等问题。

  (六) 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需谐和分歧地开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本钱,进步消费维修的效率,要逐渐推行软件规范化,包括程序规范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范畴

(一) 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开展,在构造、功用、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疾速进步,详细表如今:

  1、 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构造,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构造。

  2、 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构造和功用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契合接口规范,能最大限度地进步用户的运用效益。

  3、 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完成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含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 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只丰厚了数控功用,同时也增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用。

  5、 能完成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才能,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 系统的多级网络功用,增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才能。

  7、 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构造紧凑的数控安装。

  (二)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完成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突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限,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完成从运营决策、产品开发、消费准备、消费实验到消费运营管理的有机分离。企业集成度的进步能够使各种消费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消费要素的潜力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 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能够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依照装配部门的请求,消费其才能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种类、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消费。

  (四) 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依据示教停止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顺应性和灵敏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置、剖析,做出一定的判别,对动作停止反应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端走向适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用,可停止复杂的逻辑思想、判别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亲密。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开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开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开展意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开展:
(一)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开展方向。近几年,处置器速度的进步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发明了条件,有力地推进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开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模仿人类智能,具有某种水平的判别推理、逻辑思想和自主决策才能,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局部脑力劳动。
(二) 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构造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形式化的总线构造。系统能够灵敏组态,停止恣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务实现多子系统谐和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讯功用大大增强,普通除RS232等常用通讯方式外,完成远程及多系统通讯联网需求的部分网络正逐步被采用。将来的机电一体化愈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依据一些生物体优秀的结构研讨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开展。

  (三) 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交融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开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普通不超越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开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敏等特性,可进入普通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停止精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范畴,都有宽广的应用前景。目前,应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四) 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开展趋向,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种类类和消费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规范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求制定一系列规范,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消费企业可应用规范单元疾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能够不时扩展消费范围。

  (五) 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开展对机电一体化有严重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开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品种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提高,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自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六
) 绿色化

  工业的兴旺使人们物质丰厚、生活温馨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期的趋向,其目的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运用到报废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应用率极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运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应用。绿色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开展形式。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众多科学技术开展的结晶,是社会消费力开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请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作战略性的革新,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办法和设计概念发作着反动性的变化。鼎力开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只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请求,而且是推进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拓新范畴、开展与复兴机械工业的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 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 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根底自动化,2006(6).

4、 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开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讨,2006(7).

5、梁俊彦,李玉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开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9).

全自动揉搓式洗衣机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设计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翻译,文献综述,说明书,所有设计图,论文字数:22225,页数:57 论文编号:JX086 摘 要现有的洗衣机中最为常见的为波轮式洗衣机和滚筒式洗衣机。波轮式洗衣机是依靠波轮的转动来带动衣物和洗涤液进行洗涤;而滚筒式洗衣机是依靠滚筒的连续转动或定时反向来洗涤衣物。由此可看出,这两种类型的洗衣机都是依靠单一的运动方式来洗涤衣物,而在此设计中将这两种洗涤方式揉和起来,将两种运动方式结合起来,增加了衣物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使衣物既能像在波轮式洗衣机中那样由波轮带动衣物进行洗涤又能像滚筒式洗衣机那样依靠水流的力量洗涤衣物,并且还可以像手洗那样对衣物进行揉搓,集各种洗涤方式于一身,对衣物进行更为彻底的洗涤。由于洗衣机的基本功能是对衣物的洗涤,关键在于进行洗衣程序的控制。所以,本文就洗衣机的机械设计和电气控制进行了探讨,实现全自动揉搓式洗衣机的设计
关键词:波轮 滚筒 揉搓 全自动
Abstract :
In what the existing washer is most common is the impeller type washer and the roller washer. The impeller type washer is depends upon impeller's rotation to drive the clothing and the cleaning solution carries on the wash; But the roller washer is depends upon drum's continuous rotation or fixed time reverse washes the clothing. From this may see, these two type's washer is the dependence sole mode of motion washes the clothing, but kneads together in this design these two wash way, unifies two modes of motion, increased clothing's in vertical direction movement. Enables the clothing both to look like in the impeller type washer such drives the clothing by the impeller to carry on the wash and to be able to look like the roller washer such dependence current of water the strength wash clothing, and may also look like the hand to wash such carries on to the clothing rubs, the collection each wash way in a body, carries on a thorougher wash to the clothing. Because washer's basic function is to clothing's wash, therefore, the key lies in carries on washes clothes the procedure control. Therefore,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on washer's machine design and the electric control, realizes the completely automatic to rub type washer's design
key word: The impeller drum rubs the completely automatic
目 录
摘 要 2
前 言 4
第一章 绪 论 5
1.1设计思想 6
1.2工作原理 6
第二章 洗衣机的原理、分类和驱动方式 7
2.1洗衣机的原理 8
2.2洗衣机的分类 9
2.3洗衣机的驱动分类 11
第三章 电动机的选择 13
3.1概论 13
3.2洗涤电动机 13
第四章 整机设计 16
4.1波轮的分类 16
4.2波轮的参数及性能 16
4.3波轮形状及参数的选用 17
4.4带传动的设计(一) 18
4.5带传动的设计(二) 20
4.6螺纹轴的设计 22
4.7波轮轴的设计 26
第五章 电气部分设计 29
5.1设计概述 29
5.2系统总体框图 29
5.3 元器件介绍 30
5.3.1 AT89C2051 30
5.3.2 W7805 31
5.3.3 74LS139 32
5.4 洗机机功能分析 33
5.5 全自动洗衣机的控制功能 34
5.6 电路图中各部件的分析 36
5.7全自动洗衣机的部分电路分析 38
5.8洗衣机控制程序设计 40
5.8.1 程序流程图 40
5.8.2 源程序 44
第六章 相关部件的设计和安装说明 53
6.1 洗衣机的底座及外壳 53
6.2 位开关和拨动开关 54
6.3桶(盛水桶)及其安装 54
6.4 桶的结构设计 55
结 论 55
参考文献 56
致 谢 57以上回答来自: http://www.lwtxw.com/html/44-3/3061.htm

课题名称四柱压力机的设计(电子控制)

姓 名 陈晨
学 号 060503350715
专 业 机电一体化
班 级 06机电
指导老师 曹晓冶

2009年 03 月

目录
1. 课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课题简介 技术要求及设计参数
3. 油压机的介绍
4.设计前油压机是电机厂的专用设备。
5.油压机的总体结构及油压机压制工安全操作规程。
6.总体设计对液压缸的要求
7.液压缸的密封
8.油缸的缓冲和排气
9.液压控制原理图及油器和阀类压力顺损失分析
10.电控设计
11.课程总结
12.设计总结
13.参考资料
14.毕业实习报告

一. 设计课题 四柱液压机
二. 课题简介 具体要求及主要参数
四柱压力机为中型油压机。一般用于成型压力机针对电机厂压轴的要求进行设计。利用液腔、电控装置采用四轴单缸散梁的 结构,力求工作平稳效率等、操作方便。
具体要求、主要参数。
1. 四柱式下压结构、活动横梁上下运动,为方便于吊梁起见,有手动小车及卸载导轨。
2. 压机公称压。40吨
3. 活动横梁行程。600mm
4. 活动横梁下行速度。17mm/s
5. 电机效率。7.5kw左右
6. 活动横梁返回速度。50mm/s
7. 油缸公称压力 P=250kgf/cm
8. 选用10YcY14-1。柱塞变量泵
三. 油压机的介绍
油压机由主机及控制机构两大部分组成。油压机主机部分包括机身、主缸、顶出缸及充液装置等。动力机构由油箱、高压泵、低压控制系统、电动机及各种压力阀和方向阀等组成。动力机构在电气装置的控制下,通过泵和油缸及各种液压阀实现能量的转换,调节和输送,完成各种工艺动作的循环。油压机是电机厂的专用设备,是将转子的轴压进转子中。
(1)油压机的分类
利用帕斯卡定律制成的利用液体压强传动的机械,种类很多。当然,用途也根据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按传递压强的液体种类来分,有油压机和水压机两大类。水压机产生的总压力较大,常用于锻造和冲压。锻造水压机又分为模锻水压机和自由锻水压机两种。模锻水压机要用模具,而自由锻水压机不用模具。我国制造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就是自由锻造水压机。油压机按结构形式现主要分为:四柱式油压机、单柱式(C型)油压机、卧式油压机、立式框架油压机等。
(2) 油压机的用途
主要分为金属成型液压机、折弯液压机、拉伸液压机、冲裁液压机、粉未(金属,非金属)成型液压机、压装液压机、挤压液压机等
(3) 油压机工作原理
液压传动是利用液体压力来传递动力和进行控制的一种传动方式. 液压装置是由液压泵,液压缸(液压马达等执行机构),液压控制阀和液压辅助元件
液压泵:将机械能转换成液压能的转化装置.
液压缸(液压马达等执行机构):将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
控制阀:控制液压油的流量,流向,压力,液压执行机构的工作顺序等及保护液压回路作用.讲的通俗一点就是控制和调节液压介质的流向,压力和流量.从而控制执行机构的运动方向,输出的力或力矩.运动速度.动作顺序,以及限制和调节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防止过载等作用(如单向阀,换向阀,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节流阀.调速阀等)
辅助元件:1、油箱:用来储油,散热.分离油中空气和杂质作用 2、油管及油管接头 3、滤油器 4、压力表 5、密封元件
四. 设计前油压机是电机厂的专用设备。
为了更好的地完成设计课题。我们多次前往南通电机厂实地参观参考仔细了解了工作全过程。
1. 活动横梁起动,并以17mm/s速度下行。
2. 当活动横梁压入转子时,吨位加大导致转子的轴压入转子。
3. 到位后,活动横梁速度为零。瞬间的停止谓之保持状态。
4. 活动横梁回程运动,以吨位50mm/s速度上行,完成一个工件的工作过程。另外,我们也对其他压力机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参阅有关情报资料,为设计油压机打下基础。
五.油压机的总体结构及油压机压制工安全操作规程。
油压机一般有主体(主机)操作系统及泵站等三大部分组成。
泵站为动力源,供给液压机各执行结构以及控制机构予以高压液体。操作系统属于控制结构,它通过控制工作液体流向来使各执行机构按工艺要求完成应有的动作,本体为液压机执行机构。
总体布局:按照工艺要求,液压机三面须留有1米的观察空间,以观察工件的渗透情况。根据此要求,泵站布置在距主机1米处,油管从上面横跨于主机于液压站之间高度大于2米油管安装应设置支架。液压站上压力表应正对操作者安装,便于观察。
外购件油压缸安装时也要避开此空间。
在主机的一面安装有工作台等高的相互垂直的输送滚道,用于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液压站和邮箱为一体,方便于散热、液压站应安装在通风良好之处。
电气控制盒的安装应便于操作工人的操作。
油压机压制工安全操作规程:
1.操作者应熟悉油压机的一般性能和结构,禁止超负荷使用。 2.使用前,应按规定润滑加油,检查高压泵、压力表、各种阀、密封圈等是否正常。 3.开机前,应检查模具是否配套,料重是否符合要求,称料工具是否准确。 4.压制时,摸具必须放在垫板中心位置,禁止偏心使用。每班开机前,试压后,应检查一次模具是否有裂损。 5.多人操作时,要有专人开机,相互协调配合。 6.严禁将手,头置于模具与压头之间。 7.工作完毕,应将压制品、工具、模具整理好并放到指定地方。
六.总体设计对液压缸的要求
要求油缸竖直放置,并与上横梁固定。活塞杆上下运动。活塞杆行程达600mm。总体设计还要求缸筒与端盖固定。结构尽量减少。这样子以不产生油压机头重脚轻的弊病使其整体结构美观。
液压缸的作用在于把液体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
液压缸通常分为柱塞式、活塞式盒差动柱塞式三种。按运动方式分为推力油缸,摆动油缸,利用油液压力推动缸中活塞正反方向运动的油缸,称“双作用油缸”其中常用有双活塞式、齿条活塞式及伸缩套简式。
根据设计要求,泵用双作用单活塞杆式油缸。这种油缸的特点在于活塞两端的有效面积不等,而构成的密封容积腔的大小不同。如果以相同流量的压力油分别进入左腔盒右腔。活塞移动的速度盒进油腔的有效面积成反比,也就是说油液进入有效面积大的一端速度来得小,而相反,油液进入有效面积小的一端速度却要快些。由此得出结论:活塞上产生的最大推力与进油腔的有效面积成反比。
七.液缸的密封
油缸中的压力油可能通过固定部件的联接处及相对运动部件的配合处渗漏,渗漏使液压缸的容积效率降低盒油液发热外泄露还会污染工作场所。泄露严重时会影响液压缸的 工作性能,甚至使液压缸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必须采用密封装置。而且,密封装置还有防止空气和污染物侵入的作用。
密封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油缸的性能和效率。要求密封性能在一定工作压力下具有良好性能。具有能随压力升高自动提高,使泄露不致用压力升高而显著增加,还要求密封装置造成的摩擦阻力小,不使相对运动的零件卡死,或造成运动不均匀现象。此外,还要求密封件有良好的耐磨性,即保证足够使用寿命。密封件与液压缸有良好的相合性,结构简单。
对设计的液压缸中,活塞与活塞杆处,上端盖与缸筒导向套与缸筒接触处均导用O型密封圈。因为它与基面油液有良好的相合性,结构简单,密封性能好,摩擦力小,它的摩封性能随压力的增加而提高。缺点是当压力较高时,或者沟槽选择不当时,密封圈易被挤出而造成磨损。因此,在设计中,我在O型密封圈侧面放置挡圈。
O型密封圈安装时,要有一定的预压缩量。(本液压缸采用20*机油)
对于活塞与缸筒导向套盒活塞杆的密封采用Y型密封还是V型密封圈。从密封圈的摩擦阻力看,V型密封圈的摩擦阻力,比Y型大得多,从密封圈结构看,V型密封圈由支承环、密封环、压环三部分叠合而成。而Y型密封圈结构较简单,因此,本液压缸采用“Y”型密封圈。“Y”型也是随压力增大而域压愈紧。
密封圈用聚氨酯浇注模压而成,能耐油、耐磨、耐高压。
八.油缸的缓冲盒排气
当油缸带动质量较大的移动部件以较快速度运动时。因为惯性力较大。具有很大的动量,使行程终了时,活塞与缸盖发生撞击,造成液压冲击盒噪音,引起破坏性事故或严重影响精度,为此,大型高速高精度的油缸常带有缓冲装置。
氧化物。腐蚀液压装置的零件,为了及时排除积存在油缸内的空气,油液最好从油缸的最高点进入和引出。要去高的油缸,常在油缸两端分别装一只排气塞。
本油缸,行程较短,速度不太高,它是转子压轴专用,目的是将转子的轴压入转子,靠轴上和压轴肩限位,到位以后,压不动为止。基于以上原因,这台油压机的设计,缓冲装置和排气阀没有采用。
九.液压控制原理图及速回油路和阀类损失分析
1.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如图(见第 页).
原理简析:液压系统中有两个泵,泵是一个高压,大流量恒功率的变量泵。最高工作压力为315kgf/cm2。其压力通过远程调压阀国定。辅助泵2是一个低压小流量的定量泵,主要用以供给电磁阀,液动的控制压力油,其压力由溢流阀22调整。
<1>主缸运动
①下行压制
按下按钮电磁阀YA通电,电磁阀18处于右座,泵2供油径18至液动阀17,17在液控压力油的作用下处于送至单向阀14,然后送至主缸上腔,而主缸下腔的油径单向顺序阀<11.1>组合从17右位至单向阀15然后回到上腔因滑块自重快速下行而造成的上腔真空。
②保压
当主缸上腔的油压达到预定值,压力继电器16发出信号,使电磁铁YA1断电,阀18回复中位,于是阀17失去控制,油压力17也回复中位,此时,油缸上,下腔油路都被封闭。
③泄压回程
保压过程结束时间继电器发生信号使电磁铁YA2通电,<当定程压制时,由行程开关SQ2发信号>使电磁铁18处于左位控制回程由泵2油提供的压力油径18左位送至17,使17处于左位泵与供油径17的右位送至主缸下腔,而上腔的通过液控单向阀14流至17,然后回到油箱。
④停止
当按下电控系统的停止按钮(定位状态时,挡铁压下行程开关SQ1)电磁铁YA2断电主缸被阀17所紧(17已回复中位)停止运动,回程结束,此时,应将溢流阀的压力值调大,以防止活塞滑块因自重而下滑11.12组成单向顺序阀,此处作为平衡回路。
<2>顶处缸
① 顶出
按下启动按钮YA3通电吸和,电磁阀19处于左位,泵2供油径19的左位至20,使液动阀20处于左位,则泵5供油从20的左位送至顶出缸下腔,而其上腔的油径20的左位回到油箱。
② 退回
YA3断电YA4吸和,油路换向,顶出缸活塞下降。
2. 速回油路和阀类压力损失分析
根据液压原理图和速回油路管道及阀类元件的压力损失,液压系统的压力损失是:
(1) 管路系统的压力损失
因为实际液压系统中,其管道往往是一般一段的直管。通过一定方式连接。此外,为了控制、测量和其他需要,还要在管道上安装控制阀和其他元件。这样除了y
沿程损失外。液体流过各接头、阀门等局部时会产生撞击,漩涡流等现象,导致一定的能量损失。
(2) 进油路压力损失
(3) 阀类的局部压力损失
根据液压系统进行分析,经对此获知总压力损失与原假设总压力损失相差不大。因为液压缸的工作压力与假设最大工作压力相差不大,所以不必对泵设计进行修正。
十.电控设计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设计
1.PC的概述
PLC使在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的基础上,总结先进的微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PLC把计算机的功能完善通用,灵活的特点与继电接能控制的简单,直观价格便宜等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以微机技术为核心的电子控制设备。
PLC接受由操作面上的按钮开关,选择开关,数字开关等给出的主令输入信号及表示设备状态的限位开关光电开关等。传感器送来的输入信号。去控制如电磁阀,马达,电磁离合器等驱动性负载及指示灯,数字显示器性负荷。
PC使一种小类的可靠性极高的智能控制工具,是各种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小电磁阀,导向阀等小型负载可由可编程控制器直接驱动,而三相马达。大容量电磁阀等大负载则需要通过接能器或中间继电器的驱动。可编程控制器的内部结构。
PC采用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线路。它可等效地看成普通继电器定时器计时器等组成的综合件。
PC中的输入继电器由接通输入端的外部开关来驱动。
PC中的输出继电器除提供外部输出接触点外,还有多种内部辅助点供编程使用。
PC的内部部件还有:
定时器(T) 计算器(C)
辅助继电器(M) 状态寄存器(S)功能块线圈(F)等,这些元件都有许多供编器,使用的 常开触头和常闭触头,可在编程控制器内部使用,
机型选择:
F系列可编程控制器是输入输出点数12~120点的 小型专用,可编程控制器,具有优异的技术性能,尤其突出了容易操作和方便应用的 特点,
考虑本设计中将用到将近30个输出接点,我们选择F—30MR(共30个 点)输入输出元件号,
输入继电器
401—407,410—413,11点
500—503,510 5点
输出继电器 基本单位
430—437 8点
450—451 2点 400
特殊辅助继电器(本设计所需的)
M71 初始化脉冲
M574 禁止状态转移
2.本设计PC控制的具体运行情况
(一)工作方式
1.调整(点,动) 2,手动
3,单循环 4,自动
(二)输入输出点安排
1,旋钮开关(规范选择)
调整*500 手动*501
单循环*502 自动*503
2.现场器件(按钮)
输入点:SQ3(顶缸上限接近开关)*401
SQ4(顶缸下限接近开关)*403
SB6(主缸下行起动开关)*404
SB7(主缸上行启动开关)*404
SP(压力继电器)*407
SQ1 (主缸上行接近开关)*410
SQ2(主缸上行接近开关)*411
SQ8(顶缸顶出起出开关)*412
SB9(顶缸退回开关)*413
SB3(PC停止开关)*402
SB4(PC传动开关)*510
输出点:
YA1(电磁铁KA1)Y430 接显示灯 Y434
YA2(电磁铁KA3) Y431 Y435
YA3(电磁铁KA4) Y432 Y436
YA4(电磁铁KA5) Y433 Y437
KT1 T450
KT2 T451
三.整体程序机构图

四.操作面板
五.各部分程序及说明
1.主控程序的设计(见PC图)
主控程序包括以下程序:
(1) 状态的初始化程序。
(2) 状态的转移起劲。
(3) 状态的转移禁止。

(1) 初始化说明
当开机第一个扫描周期,MT1即对S600复位,做好状态传递的准备。
单循环状态时,X502即对S600复位。
当PC处于调整(X500)手动状态(X501)将600复位。
当PC位调整及手动状态时或开机后一个工作周期,可利用功能指令将S601~S606全部复位。
(2) 转移启动说明
当按下启动按钮X405时,中间继电器M100接通、执行转移启动命令,PC运行一个周期,单周期传送停止。
(3) 状态转移禁止说明
当按下停止按钮X402,特殊辅助继电器M574指定用于禁止状态转移。所有状态转移均被禁止。同样在调整手动状态下禁止状态转移。只有当手动,调整复位后再按启动按钮使M101产生脉冲解除禁止。当PC运行单循环和自动时,按停机按钮,M574自锁,停止在当前过程,当按循环启动按钮时,从该过程开始动作。
2. 调整及手动程序设计(见PC图纸)
说明:(1)无论在调整还是手动状态,程序执行跳转指令CTP700~E3P700间的内容。(2)当手动时,输出Y430~Y433均执行自锁功能。
3. 单循环及自动循环程序设计
(1) 功能图
(2)
(3) 程序图(见PC图纸)
依照梯形图(见A2图纸PC控制梯形图)
设计整体程序如下:
1. LD M71
2. OR X502
3. S S600
4. LD X500
5. OR X501
6. R S600
7. LD X500
8. OR M71
9. OR M71
10. OUT F671
11. K 601
12. OUT F672
13. K 606
14. OUT F670
15. K 103
16. LD X510
17. OUT M100
18. LD X510
19. PLS M101
20. LD X402
21. OR X500
22. OR X501
23. OR M71
24. OR M574
25. ANT M101
26. OUT M574
27. LDI X500
28. ANI X501
29. CJP 700
30. LD X501
31. AND Y430
32. OR X404
33. ANI X411
34. ANI Y431
35. OUT Y430
36. LD X501
37. AND Y431
38. OR X405
39. ANI Y410
40. ANI Y430
41. OUT Y431
42. LD X501
43. AND Y432
44. OR X412
45. ANI X401
46. ANI Y433
47. AND X410
48. OUT Y432
49. LD X501
50. AND Y433
51. OR X413
52. ANI X403
53. ANI Y432
54. AND X410
55. OUT Y433
56. EJP 700
57. STC S600
58. AND X410
59. AND X403
60. AND M100
61. S S601
62. STL S601
63. OUT Y430
64. OUT Y434
65. LD X407
66. S S602
67. LD X411
68. S S603
69. STC S602
70. OUT T450
71. K 60
72. LD T450
73. S S603
74. STC S603
75. OUT Y431
76. OUT Y435
77. LD X410
78. S S604
79. STC S604
80. OUT Y432
81. OUT Y436
82. LD X410
83. S S608
84. STC S605
85. OUT T451
86. K 300
87. LD T45
88. S S606
89. STC S606
90. OUT Y433
91. OUT Y437
92. LD X403
93. AND X502
94. S S600
95. LD X403
96. AND X503
97. S S601
98. RET
99. END

十二.课程总结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学到了平时在课堂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我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时一次综合性的实践过程。不仅提高了 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还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了设计程序,规范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安全第一,制造容易,使用方便,外形美观)。从而巩固、扩大、深化了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制图、计算、编写说明书的能力以及正确使用技术资料、标准手册等工具书籍的能力。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一直保持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之风。这次我设计的是油压机中油缸部分,由于对这方面知识掌握得还不十分充足,所以设计中若有错误和不妥之处,务必请指导老师批评指正,以使得我能够进一步完善油缸设计方案。

毕 业 论 文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三、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 我国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2. 我国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

3. 我国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我国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我国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

四、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结束语:本论文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已完成。在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同时我在网上也搜集了不少资料,才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学院工程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帮得上楼主!

发了两篇,注意查收!

机电包括哪些专业?
答:7. 机电相关专业包含哪些 机电类相关的专业一般包括: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机床诊断、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钳工、焊接技术等都属于机电或者机械类的专业,都有共同的专业课程,比如CAD,机械制图、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专业课程。 专业培养具有必备基础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和较强...

机电一体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答: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并逐渐成为一种产业,而这些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技术热点主要包括:1、激光技术 1)高单色性,利用激光高单色性作精密测量时,可极大地提高测量精度和量程。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指标和评价标准应包括哪些?
答:形式上有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等;设计和分析的基础条件是系统的理论模型的建议。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将更加广阔。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
答: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我带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1】 摘要:文章就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行业中的应用可以使设备动作协调,且安全性和可靠性上有很大的提高,其操作性能也更加的完善,同时各级煤矿企业比较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

求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一份。最好是关于冲床的,要求三万字。
答:求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一份。最好是关于冲床的,要求三万字。 各位大哥以前用完的也可,最好发到邮箱里。追加一百分。说到做到。... 各位大哥以前用完的也可,最好发到邮箱里。追加一百分。说到做到。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可乐树,是什么树?爱你小乐乐 2009-04-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指什么?就业前景怎么样
答:发展前景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怎么样啊?
答:这个专业可以从事的行业也很多,如果你想从事和机电相关的技术类工作,或者是销售类工作都是可以的,这个专业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如果你把其中一个科目学的很好,在毕业之后,也是可以找这个工作的,在学习的这个专业同时,你要有个侧重点,知道怎么把一个专业知识学好。如果是真的对机电一体化感...

机电是什么?
答:机电简单的理解就是机电一体化,即会机械方面的知识也会电气方面的知识,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机械、电子、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

机电类专业包括哪些专业
答:机电类专业包括机电类专业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机床、机械加工工艺、液压与气动技术、检测技术、数控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与设计等车辆、船舶、工具(工夹具、测试仪器等)等。在机电设备类专业中,比较热门而且好就业的专业是机电...

机电一体化求职简历范文
答:机电一体化求职简历范文五 姓名: 国籍: 中国 照片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山西 身材: 173 cm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1 岁 培训认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工业/工厂类:汽车零件制造汽车行业 汽车类 做产品、结构等相关行业 技工类 汽车制造 工作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