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救 严重的心理问题

作者&投稿:古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救,严重的心理问题~

那你可以在家多休息一段时间,你一直跳槽说明工作对你来说并不重要,当到哪一天你实在不想呆在家里了实在觉得真的需要一份工作的时候,你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你这不是心理问题,而是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在为别人而活,不要想的太多。也可以尝试其它的工作,比如服务行业,最能锻炼人的地方,记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泛其身···当生存成为你的唯一的选择时,你永远不会出现这么些情况和问题了。相信你会战胜自己,成为另一个令人刮目的自己。

最好看看心理医生!不能说你是个喜欢思考的人,而应该是爱幻想的人,怎么说呢,想法没有必要都和其他人分享的,你可以写出来,同样也可以不写,在思维的世界中没有局限性,但不要让他走进你的现实,想可以锻炼人的大脑,可以使思维更为活跃,但不能总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别人,你可以找一个或几个志同道合的与他们交流,其他的人,我建议不要将,因为并不是因为你想的不对,而是因为你没找对人,思想上共鸣的人才可以了解你说的!不用多想,也不用多做,找几个朋友,放松心情,好好感受现实世界,思想世界有你就可以了~!记住不要将思维中的东西带到现实!这样才不能影响你的生活!除非有你认为真的懂得你的想法的人出现~!好的,加油,祝你早日回到健康的生活中来~!

属于麻木不仁的心理疾病。
参考资料: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达到以下九个标准:一,对现实具有敏锐的知觉;二,自发而不流俗;三,热爱生活、他人和大自然;四,在所处的环境中能保持独立和宁静;五,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的理论;六,对于最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都能经常保持兴趣;七,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乐于助人;八,具有民主、创造性和幽默感;九,能承受欢乐与忧伤的考验。

按照以上的标准衡量,要想做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还非得下一番功夫不可。那些面对生活的压力无所适从,最终选择自杀的人,无疑是属于心理不健康者。纵观各种自杀者,其原因各有不同。以下就具体的自杀案例作具体的剖析——

为“证明清白”而自杀

去年隆冬,浙南山区一个小衬,新婚仅三天的新娘阿梅悬梁自尽了,新郎贾小强抚尸大哭。警方疑是谋杀,把新郎带去审问。小强说:新婚之夜,阿梅没有“见红”,小强心中不悦,阿梅亦感自责。许是为了证明自己清白,阿梅才以一死来解决丈夫的疑虑。后来,警方在新房里果然找到新娘的一纸遗书:

亲爱的小强哥,我是清白的。新婚之夜没有见红,我无法向你交待,只有以死证明我的清白。

经法医鉴定:阿梅处女膜完整无损,系处女。小强认为法医有误,因为他和阿梅已有性行为。法医解释:“处女膜多数是在第一次性交时破裂、出血,但也有例外:一是经过激烈运动,处女膜已经自行破裂;二是有的处女膜特别有弹性,经几次性交仍未破裂。阿梅就属于这种情况。处女膜没破,哪来的血迹?”

贾小强终于明白了道理,并获无罪释放。

[剖析]阿梅为了“证明自己清白”而自杀,太不值得了!诚然,阿梅因无知而自杀,值得同情。小强因无知,没能好好开导对方,也有一定责任。但更主要的是:我国农村婚前教育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不少农村青年男女,直到新婚时,对许多性知识依然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

此外,身为农村青年男女,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多接受一些医学科普方面的知识,假如阿梅和贾小强中有一个在婚前了解有关“见红”的知识,我想,阿梅也不至于因此而自杀。

为“害怕考试”而自杀

青海省西宁市第五中高三女学生卢晓珑,去年高考模拟考试之后跳楼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卢晓珑前两次高考模拟考试均名列前茅,但第三次考试却不理想,心情一直不好。她前两天有神经衰弱的症状,然而未见异常举动。出事那天晚上,卢的爸爸还问女儿,卢说自己头痛,爸爸劝女儿早点休息,可她说睡不着。不一会儿,卢晓珑就跳楼了。

[剖析]卢晓珑是因为害怕考试失利而自杀的,承受可能失败的压力是她自杀的主要原因。粱原因是:我国国民对待高考的整个“大气候”对小卢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压力。现在,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了这么一个概念:高考考好了就是“龙”,考砸了就是“虫”;考上大学才有前途,考不上则一辈子就完蛋了。这种观念在不少家长和考生中都很“流行”。对于成绩差的考生来说,他破罐子破摔,心理压力反倒不大;而对于那些平时成绩冒尖,模拟考试忽然不理想的“优秀生”来说,其压力则是双重的:一、考不上大学既没面子又没前途;二、平时拔尖,考试反而不如别人,担心遭到同学们的耻笑。这双重的心理压力像两座大山压在小卢的心头,使她“头痛”、“睡不着”,而这也正是她打算自杀的先兆,可惜她的父母没有发觉,导致悲剧发生。

小卢自杀使我们警醒:在中学生之中,应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少在高二年级开设这门功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前途:条条大路通罗马,考上大学是好事,考不上大学照样可以做别的事情。

为“儿子没考好”而自杀

去年六月底,天津市河北区一位年近40的父亲,当他得知读初一的儿子5门考了270分时,一气之下喝了200毫升敌敌畏。幸好被其妻发现,及时送到津市第三医院,经医生全力抢救,终于脱离了危险。

[剖析]考生自杀,是他们受到外界压力,而考生父亲自杀,就有点让人费解了。究其原因,是这位父亲“望于成龙”之心太切,在他看来,儿子必须考好,以后必须考上大学,否则,一辈子没了前途。他“关心”孩子的分数胜过一切,孩子一旦没考好,他就受不了。做父亲的境界这么低,其儿子又怎么能成为“人上人”呢?再说,孩子才读初一,离高考还有好几年,这次没考好,下次抓紧,孩子也许就上去了。万一孩子以后考不上大学,只要人勤快,决不至于饿死,家长急什么呢?看来,对于那些心情浮躁的家长们,社会也应当给他们补上“心理健康教育”一课。

为“精神紧张”而自杀

元月18日晚,杭州花港宾馆268号房间,一位温州籍蔡女士服安眠药后割脉自杀,好在值班小姐及时发现,急送就近医院抢救,方免一死。蔡女士为何自杀?原来,她经营美容理发店多年,工作繁忙而紧张。回到家里,她与楼上邻关系不好,常为小事吵闹。长期的精神紧张和不幸的离婚遭遇,使她心力交瘁,不服安眠药就睡不着。这次她到杭州小息,觉得做人太累,不如一死了之,结果自杀未遂。

[剖析]蔡女士开美容理发店,收入可观。但金钱买不到安定的生活美满的爱情。由于长期的紧张工作,心胸又不开阔,导致她与丈夫分手;和邻居争吵,使她感到压抑,久而久之患了神经衰弱。而严重的神经衰弱可以导致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又分情绪高涨和激情两种。前者自控能力差,易于激动,后者会出现短暂障碍,自控能力骤然下降,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激情催使下,患者常会无意识地自杀或凶杀。一旦他们恢复了理智,则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那位蔡女士被救活后表示:今后不再干那种“蠢事”了。

为“工作压力”而自杀

97年8月19日,湖南经济广播电台谈心节目《夜渡心河》的主持人尚能自杀身亡,令长沙广大听众深感意外。尚能才34岁,他主持的节目本身就是“心理咨询”,他在该节目中,赢得了无数听众的喜爱,在长沙的高校里,每到《夜渡心河》节目时,随处都可听到尚能的声音,从16岁的青少年到60多岁的老翁,都有他的崇拜者。他使不少在生活中道受沉重打击的人放弃了轻生的念头,然而,他自己却走不出目杀的怪圈。

[剖析]一个心理节目的主持人,自己却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真是个极大的讽刺。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几乎每个人都有两重性。据笔者推断,尚能的死因不外乎三点。第一,是他的脆弱性格使然。消息说,在他开始主持节目的第一年时,就收到了近万封听众的来信,这种盛况使他陶醉其中。但是他后来的风格发生了变化,变得自负,动辄诘问“对不对”“是不是”,使听众对他产生距离感,他自己也相应地产生失落感;第二,他性格内向,工作给他带来的压力无法排解,一个人如果内心有压力,找一个两个亲朋好友诉说一番发泄一通,压力也就随之缓解甚至消失。倘将压力长期地“积存”在心中,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第三,尚能毕竟只是一个节目主持人,而不是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心理专业医生。尚能每天都要收到许多听的诉苦电话和信件,内心“积存”了无数的悲痛和伤感,但他并不把这些不良情绪“转嫁”给别人,他内心的压力一旦到达临界线,便因无法承受而走上绝路。

另外据悉:在尚能自杀之前,北京、上海等地也先后有几位节目主持人相继自杀。于是,我们可否假设:是不是节目主持人比平常人的压力更大,才导致他们走上自杀之路呢?如果是这样,作为他们的上司,一旦发现主持人思想有所波动,最好将其调离原来的岗位,这样,或许可以使他们躲过那“一劫”。

纵观以上案例,虽然自杀的动机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不想活下去的最终目的却是相同的。那些厌生弃世者,绝大多数性格内向,心中有解不开的结也不愿与人交流向人诉说,他们感情脆弱,心理上不能承受不幸的考验,当他们的某种愿望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时,便选择了“自杀”这条“自我解脱”的不归路。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数十万人死于自杀。据行家评说:社会越是发展,科技越是发达,社会竞争越是激烈,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将越大,那么,自杀的隐患也越明显。像欧美发达国家,自杀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我们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自杀问题亦不可忽视。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都设立了由心理医生担纲的“心理热线电话”,这些专线电话的开通,的确为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便利,为他们排了忧解了难,挽救了不少人的性命。然而,在全国的中小城市,“心理热线电话”依然是个盲点,使心理有疾病的患者投诉无门。于是,我们热切地希望中小城市的决策人物重视这一问题,尽早开设这种热线电话。如是,则百姓幸甚!

另外,性格内向、孤僻的诸君,应学会心胸开阔,遇事不惊,处世泰然,多学他人长处。比如,冰心老人就是我们的榜样:她性格爽朗,心境愉悦,不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谈然待之。她有一句养生的名言,值得我们借鉴:“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她告诫我们:人生在世,知足才能常乐,不要追求那些难以追求到的东西,方可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理当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敢于在逆境中奋起,从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美好的生活中去,做一个身心俱佳的“健康人”,愉悦而又从容地度过自己至为珍贵的一生。

我不是医生只是喜欢心理学这方面的东西 我会认真的回答你的问题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我觉得你这种表现也可以当做一种不自信来看待 只是程度的深浅导致许多不同的反应 首先 一些不好的事你不在乎 不是因为你强 而是因为你把它想成是发生在别人身上 不愿意去承认它是你该解决的麻烦 久而久之 这种逃避的行为成了习惯 才会让你有现在这种感觉 我觉得心理医生的开导是必要的 然而重要的也得看自己 自己树立起价值观 好好记住 活着是为什么 不仅仅是为自己 有时候身边的人更重要 也就是说 麻烦发生在朋友或者对自己很重要的人身上往往比自己受挫折更痛苦 你要树立起这种“同伴意识” 试着去帮别人解决困难 把别人的麻烦事当成自己的 稍微给自己一些压力 让自己有一个真实的存在感 这样也可以慢慢树立起自信心 也可以多与人接触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这能救,
主要原因是自己的责任心不够了,责任意思虽然还在,但行动跟不上了
或许你是受过什么很严重的打击吧?对你自己来说很严重的事
首先回顾一下以前打击自己的事,分析下那里失败了,然后找找解决的方法,加强对自己的心理暗示:如“我能行,我能做到”“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完成”
“加油,XXX(你的名字),坚持一下就成功了!”。。。。。等等
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使自己恢复责任心和自信心!!!

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加油

把自己当成旁观者看自己所经历 思考处理 这本来应该是及其理性的做法
虽然人作为一个感性与理性的集合体 感性的总是更可爱一点 那样活的有血有肉
但理性者因为其理性恰恰是最痛苦的 这种人大部分是哲学家 一部分是军事家 小部分是科学狂人
但是你说“我都不害怕 因为这不是我的事” 事态就比较严重了
因为别人的事 人就可以不感到恐惧? 我做不到 因为别人的事我永远无法置身事外
你把自己同社会的一切联系都隔断了 是出于保护机制?请求楼主认真回顾在这种情况出现之前受到的……刺激?
我记得一些画家作品 主题便是人的生存(to be)问题 这些画总是强调人的孤寂感 并且有一位画家把这种孤寂感上升到了极致最后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因为强烈寻求精神寄托导致 如此仍然我们承认他是大师
我想说的是人是独立的便注定孤独与世隔离 但相对的 人一生下来和他周围的一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就在这两种状况的制衡下游离 有时偏向左边 我们成了画家 有时偏向右边 成了社会活动家 还有一些人没有认识到 那么就成了平庸城邦的幸福的子民
我想说的说不清 祝你好运!建议从心里面开始调整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