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从众和服众

作者&投稿:大狐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从众有时有害(参加种族歧视活动)有时有益(公共场合不抽烟)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待从众的态度不同。

从众不仅仅是与其他人一样地行动,还指个人受他人行动的影响——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从众的关键在于,当你脱离群体时,你的行为和信念是否仍然保持不变

从众常见的三种表现行为有:顺从、服从和接纳

顺从

由外部力量施压而违心的从众行为。比如说买票排队

服从

如果顺从的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引起的。比如军训时的立正等口号。

我们之所以顺从或服从,是为了得到奖励或者逃避惩罚

接纳

有时候我们真的相信群体要求我们所做的事情理所当然。比如传销

在实验室情境下是否能够观察到社会规范的形成过程?

实验内容

让参与者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面,在对面4.5米处出现了一个小光点,接着过了一会儿让这个光点顶起来,然后让被试猜测光点移动的距离。第一次你不太确定说:“15cm”,接着重复了许多次,最终你给出的平均值大概在20cm

接着第二天,你和被试者2和3做了相同的实验,第一个人回答“2.5cm”,第二个人回答“5cm”,轮到你的时候你不自信的回答到“15cm”

接下来三天,你们三个人的答案越来越接近,最终趋于6cm左右

很明显,群体规范就这样产生了。然而实际上光点并没有移动,谢利夫只是用了一个视觉错位效应即 似动现象

谢利夫实验的启迪是: 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仅仅是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想法很可能是因为受到了某种暗示

最常见的就是戏剧表演中加入的背景笑声,背景笑声很明显就利用了我们的易受暗示性。

镜像神经元 (预演或模仿所见动作的神经元)的发现表明存在一种生物机制,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常常模仿别人打呵欠。

甚至于你阅读完上述研究的时候,也忍不住打了几个呵欠。

另一种社会传染效应是“变色龙效应”,是指个体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频率和情绪。

有研究表明,模仿行为能令他人喜欢你,有益于你和他人交往。(这个我个人觉得因人而异吧,我就不是很喜欢别人模仿我)

易受暗示性波及面也会很广

有批评者认为,米尔格拉姆施加于参与者的上海正是参与者施加于受害者的,而这项实验对毫不知情的参与者所实施的残忍行为,使他们只好去引发别人的痛苦,以此相抵。

而米尔格拉姆自身认为,对服从实验的道德批判是“极其夸张”的:

米尔格拉姆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了四个影响服从的因素,分别是:

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漠视那些于己无关或失去个性的人。

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

研究者亲临现场也会影响服从。当米尔格拉姆通过电话下达命令时,整个服从比例下降到了21%。

机构的权威性

许多参与者事后说到,如果不是耶鲁大学的名声,他们坚决不会服从。

群体的释放效应

这些经典的实验好像表明从众都是消极的,但是,从众也可以是积极有效的

对经典研究的反思

对米尔格拉姆研究结果的普遍反应是大家意识道这与近代世界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外界的影响作用超过了内在的信仰时,态度便无法决定行为。

在服从实验中,强大的社会压力(服从者命令)超越了力量较弱的因素(远方受害者的抗争)。

为什么参与者无法摆脱自己?试想如果一开始让参与者按下330v的按钮,他会做下去么?大概率是不会的吧,这里可以回忆一下第四章提到的登门槛现象。

再来考虑一下纳粹的那些暴行:屠杀者批评别人会引发轻视,轻视会引发迫害行为,而当迫害行为合理化之后就会导致暴行,接着便是杀戮,然后是大规模的屠杀。

态度随着行动不断变化,又使行动合理化。

情境的力量

想要体会道即时的情境力量,你可以设想你要违反一些细小的社会规范:比如在餐馆大声唱歌,在教室上课时突然起立。

对恶行的听之任之常常会使之日积月累,尽管我们并不是有意识地去作恶。

拖延同样是对恶行的无意识放任,会造成自我伤害。

普通人即使心中没有任何仇恨,只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可以成为可怕的破坏活动的执行者。

实际上,我们对自己的判断越不确定,就越容易受他人影响。

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那么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

如果刚好有一个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那么人们几乎总会做出同样的行为,这些实验的参与者时候常常说,对于不从众的同伴,他们感到温暖而亲切

这告诉我们: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群体之外的人——如另一所大学的学生或不同的宗教信仰者——提出的少数派的观点,对我们的影响要小于我们自己群体内的少数派观点。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

那些感受到自己受群体吸引的成员更可能对群体影响做出反应。他们并不喜欢与其他成员唱反调

地位高的人往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同时低级团体成员承认他们比高级团体成员更服从于他们的群体

显然人们在公共场合所感受到的外界规范形成的压力比私下是更大的

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做出承诺,就会坚持到底,最多也是在以后的场景中改变自己的判断,这也就是为什么体育赛事中总有一些不可更改的误判

公开的承诺往往会诗人难以后退

引发个体服从群体的因素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影响来源于我们想获得别人喜欢的渴望,第二种影响来源于我们想正确行事的渴望

在实验室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群体成员常常会拒绝某些离经叛道者

有时偏离群体的巨大代价会使人违心地附和群体,或至少压抑自己的反对性意见。

同时我们常常察觉不到规范性影响的存在。

另一方面,信息影响会导致人们接纳。正如光点实验中的参与者可能这样推论:“我难以辨别光点移动的距离,但是这个小伙子看来知道”

所以,对 社会形象 的关注往往容易产生 规范影响 ,而希望自己 行事正确 则经常容易产生信息影响。

虽然内在因素(态度、特质)很难准确地预测某个特定的行为,但它们却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跨情境的一般行为。

当社会影响非常微弱时,个性也能够较好地预测行为。但是即使情境的影响很强烈,个体也有差异。

不同国家的从众行为表现并不一致

与个人主义国家的人相比,集体主义国家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做出反应。

在同一个国家内页存在文化差异

社会角色允许扮演它的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解释,但是任何角色都有某些方面必须表现出来。——学生至少应该参加考试,上交试卷。

角色互换

角色扮演也可以成为积极的力量,有意扮演新角色并服从它的规范,人们有时能够改变自己,或者堆角色与己不同的人感同身受。

角色通常成对出现——父子、师生、医患,因此适当的角色互换可以帮助他们相互理解。

本章一致强调社会力量的强大作用,因此在章末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个体所拥有的力量。

个体都珍视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所以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给i提的自由感时,他们常常会反抗。

很多实验研究表明,企图限制个体的自由通常会引起“事与愿违”的反从众行为,这证明了 逆反 理论(人们的确会采取行动来保护他们的自由感)的正确性。

个体与周围的恶人差别太大时会感觉不舒服。但是至少西方文化认为,如果个体与其他人完全一样的话,也会感觉不舒服。

只有当个体与众不同时,才会意识到自我。